心 动

发布时间:2012-11-21 期号:

北京市第十四中学教师 杨文慧

  第一次走进初三某班时,很多学生的脸上都写着挑衅,眼神里似乎充满了敌意,不论男生还是女生,个性十足而张扬。我上课真的很费劲,几乎是在扯着嗓子上课,感觉很累。可学生还不买账,让他们回答问题时,有的站起来就说:“国安是冠军”,周围的同学跟着起哄,似乎很“捧场”。刚开始我以为是我的课不够精彩,学生不喜欢。于是,我课下海选资料,在生活中寻找可以引起他们共鸣的事例、时事新闻等,精心备课,反复修改课件,不断完善自己,可情况却没有改变:听讲的学生还是认真听讲,不听讲的还是那样挑战着我的忍耐力。我的努力没有多大的效果,我们仍处于“对峙阶段”。

  对此,我感觉很奇怪,我们是“初次见面”,从未有过任何“过节儿”。这里面肯定有着一段“故事”。我想这“故事”可能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了。

  时机终于来了!一次课上,班上那两个调皮捣蛋的“领头羊”又出状况了,情形着实让人生气。后来,我把他们带到了谈心室。一开始,他们站在那里来回地转悠,态度让我很恼火。我很真诚地让他们坐下来谈。他们历数着历任政治老师的“罪证”,说早就开始讨厌所有的政治老师以及政治课了,之后又说我上课总是批评他们班的同学,似乎很看不起他们班。

  等他们一一“控诉”完后,我诚恳地向他们道了歉。他们愣了一下,似乎没有想到我会这么做。接下来,我说:“那你们先说说你们对政治老师有什么要求。”他们就说:“老师你应该和蔼可亲点,不能总那么严肃,上课不能总批评我们……”细想一下,虽然他们班存在很多问题,但我也应该鼓舞士气,不能总打击他们,要多看到这些孩子的优点。于是,我答应他们以后一定会认真对待这一问题。随后,我话锋一转谈到他们的问题,为他们仔细分析了利害关系,同时也直截了当地指出他们的不对之处,告诉他们要从两方面来看待事物,不能简单地把所有原因都归结到老师身上。我注意到他们的表情有些许的变化,便诚恳地说:“今后我们一起努力,争取快乐、高效地完成我们的教与学。”虽然到最后,他们还是满不在乎地说:“争取,试试吧。”但我能感觉到他们“心动”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接下来是该“敌退我进”了。

  谈话结束后,我决定不能再“消极防御”,应该改变策略,进行“战略反攻”。先从改变自己做起,除了精心备课外,我上课时不再不苟言笑,有时会用小故事或者小幽默来适当地活跃气氛;对某些学生的错误婉转解决;找到他们的优点进行“放大”后再热情洋溢地表扬一番……课下我还找到课代表,仔细了解班里情况,尽量对症下药。

  一次课间,在楼道里碰见了他们的班主任。我说:“你们班现在真是越来越好,孩子们都非常可爱,进步很大。”班主任眼里的那份惊喜和惊奇,令我心头一动。我知道这番话如果是我在课上说,肯定没有他们班主任转达的效果好。

  现在,我再到他们班上课时,孩子们的眼神中多了友善,少了“挑衅”;多了尊重,少了“敌视”。他们在不断改变着。“我成功了!”我在心里为自己呐喊、为孩子们呐喊。我想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结果吧。即使这仅是开始,却让我看到了胜利的希望。以后我会继续努力,尽快建立起与学生间的“心桥”,走进学生的心里。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