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眼中的考试文化 比长城更有保障力的文化平台

发布时间:2012-11-14 期号:

王宏甲

科举制萌芽于汉代

  汉代察举制分为岁举和诏举。岁举为常科,每年进行,有名额限定,科目分孝廉、秀才。诏举为特科,时间不定,人数不限。两种都要经过策问形式的考试,也就是命题作文,属议论文,考你的识见。但考试不决定取舍,只衡量高下。换句话说,只要被举荐就可以做官,考试是用以衡量看给你授个什么官。

  西汉时太学生参加考试一年一度,东汉改为两年一考,通过者可以授官,没通过考试的可以继续学习,下次再考。这种考试授官制度算什么呢?算不算科举制?

  科举制的特征不仅是朝廷分科取士,更因为创立了以考试定乾坤的“公平原则”。汉代平民有入学机会,最后在太学考试中以成绩定取舍,决定可否授官,“公平原则”在这时期选官实践中已经存在。汉代也有定期定名额的分科取士。从这个意义上说,若把科举制的萌芽追溯到汉代,我看是可以说得通的。

  但是,察举制毕竟是两汉选官的主体。察举制在实行中长期存在权门请托、行贿作弊等腐败现象,朝廷屡禁不止。东汉为遏制选官的腐败曾形成察举基础上加强考试的新制,也算是有所改革。但到东汉后期,弄虚作假、上下勾连、结党营私已成泛滥之势。

  再说,握有察举大权的是三公九卿、地方郡守,只要举荐就可以做官,用人大权大部分被权门势族把持。察举制实际上是一种用官选官的制度。官选官的弊端到东汉末年暴露无遗,致使国家体制败坏。东汉末年国家政权陷落在被称作“十常侍”的十二个宦官的蹂躏中,宦官集团卖官鬻爵,天下黑暗,人心思变,注定要断送大汉王朝了。

  汉桓帝时期,太学生中以“清议”的形式公开抨击宦官集团的越来越多。太学生还为因惩治宦官而被皇帝判做苦役的贤臣上书请愿,声势大到数千名太学生到皇宫外请愿,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大学生请愿运动。

  后来在汉桓帝和汉灵帝时期先后发生了两次“党锢事件”,其中第二次被逮捕的太学生和受牵连者,死、徙、废、禁的达千人。在学生的“文谏”被镇压不久,便是黄巾军用武力来说话了。此后太学在战乱中逐渐停止了教学。

(连载十二)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