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眼中的考试文化 比长城更有保障力的文化平台

发布时间:2012-11-06 期号:

王宏甲

  东汉最重要的思想家王充也出自东汉太学。

  他十岁左右父亲去世,家“贫无一亩”。王充入太学后通“五经”,还喜欢博览群书,但无钱买书,他常游洛阳书店去看店里卖的书,翻看一遍能诵忆。他在京师就拜史学家班彪为师。日后他将儒学与诸子百家对比研究,认为诸子之学与儒学同等重要。所著《论衡》被认为是“博通众流百家之言”的古代小百科。

  汉代太学生多是民间子弟,不乏贫困生,太学允许他们半工半读。他们有替同学烧饭或受雇为人舂米的,打工类型五花八门,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边打工边读大学的故事。西汉大臣翟方少年丧父,进长安太学。“母怜其幼,随之长安,织履以给方进读。”就是母亲进京陪读,织鞋卖,供养儿子读书。

  从西汉末年到东汉,朝廷曾多次令贵族官僚子弟入太学读书。这些子弟不想读书,因他们仍然可以通过走后门、递条子被推荐去做官。贵族与官僚子弟不想读书,这使统治者也很忧虑。汉安帝元初六年(公元119年),邓太后开设宫邸学,令皇室子孙和邓氏近亲子孙70多人入学,邓太后亲自督学并组织考试。这种贵族学校同过去的贵族学校已经不同,平民可以入学的教育已经在宫墙外的太学开辟出万马奔腾的局面,那里才是大道。

  与两汉太学配套的教育还有地方官学,设在郡国、县邑、乡聚。正式创办的时间约在西汉平帝元始一年(也就是公元1年)或稍后。地方官学按行政区划分四个层次,郡设学,县设校,乡设庠,聚设序。序为蒙学,识字写字刚刚开始的意思。这是把官学办到有人聚居的村了。

  除了官学,还有民办的私学。

  秦代是禁止私学的,汉尊孔儒,私学复兴。

  私学有三个阶段:初级为蒙学。中级以学《孝经》《论语》为主,进行道德和立志教育。孔子将仁人与志士并称,这里的“志”是指要使人成为一个好人的人格教育,亦即“成人”的教育。高级阶段,是学经典的深造阶段。

  无论地方官学还是私学,初级层次的学生完成学业可升入高一级学习,最后以好成绩升入国立太学。虽然这个教育体制在实施中还有巨大困难,远未普及,但这已经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基础教育体系和高等教育了。

  在秦始皇焚书坑儒后,项羽火烧阿房宫,秦朝国家图书馆藏书也随之被烧尽,这真正算是毁灭性损失了!汉代是中国文化又一次兴灭继绝的复兴时代。正如荀子所说“学者非必为仕”,两汉太学博士和弟子们做了承前启后、工程浩大的文化重建工作,特别是在他们离开太学之后的岁月,贡献更为远大。

  最典型的莫过于东汉伟大的学问家郑玄,他告别太学后,毕生隐居不仕,他对儒家经典的注释,在汉以后长期作为官方教材,被收入“九经”、《十三经注疏》,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连载十一)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