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眼中的考试文化 比长城更有保障力的文化平台

发布时间:2012-11-05 期号:

王宏甲

两汉太学人才辈出

  再说董仲舒曾建议要“置明师”,是明师,不是名师,名声大但名不副实的不能要。西汉太学严于择师,用征拜的方式选拔,拜为太学博士。

  西汉大学者扬雄在《法言·学行》中首次把“模”与“范”二字组合为一词,提出:“师者,人之模范也。”这个光辉命题,是对前人认为官员对于人民具有示范表率作用的发展。两汉太学,也由此形成尊师的传统。直到今天,培养教师的学校仍然称师范学校。

  西汉太学规模不断扩大。《汉书·儒林传》载,到汉成帝时,或有人说孔子一个布衣尚且有弟子三千,今天太学的弟子少了,于是博士弟子增加到三千人。平帝时王莽辅政,在长安城南仿西周兴建辟雍,大规模扩建校舍,史称“筑舍万区”,这是中国古代大学教育的一个高峰。

  公元29年,东汉光武帝刘秀在洛阳开阳门外的城郊重建太学,126年顺帝时扩建的太学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太学生人数达三万,超过20世纪大学生扩招之前北京大学的学生总数。

  或由于汉代太学择师十分严格,弟子增加后,博士最多时只有30人。教师少,太学的教学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大班上课。洛阳太学的大讲堂“长十丈,广三丈”,这“大班上课”可够大的。

  二是弟子相传。师兄教师弟,可使教学相长。

  三是集会辩难。即集体探讨难题,有时在太学校园,有时到校外名胜地,有时还到朝廷中进行。这岂不是一千八九百年前的研究性学习、社会活动课吗!

  更可宝贵的教育思想是,太学注重培育学生的自学能力,倡行自由探讨的教学方法,还允许学生向校外的学问家请教,除了学“五经”外,还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天赋资质研究天文、地理、数学等自然科学。

  张衡就是东汉太学生,“通五经,贯六艺”,这是他在学的本科,更重要的机缘是他在太学结识了一位好友崔瑗。崔瑗是当时的经学家兼天文学家贾逵的学生,崔瑗由此也精通天文、历法、数学。

  贾逵发现了月亮的运动为不等速。这些闻所未闻的天文知识让张衡太惊奇了!惊奇到猛烈地撞开了张衡日后探索天地的整个人生世界。直到今天,人们也难以想象,张衡在1800多年以前是如何发现造成月食的原因,他说得那么准确:“蔽于地也。”这“地”就是地球。

  他在《灵宪》中写道:“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也。”这里明确表述,月亮的光是来自太阳的照射,它本身是没有光的。他说的“魄”是什么意思?中国文化有“魂魄”之说,魂为阳气,魄为阴气。附形之灵为魄。月亮亏缺的部分,因这部分照不到阳光,这看不见的地方就是魄,是地球挡住阳光形成的阴影。当日和月正好相对时就是满月。“就日”的含义是月亮绕着太阳运行,当月朝着太阳迁移时,月缺就越来越大,直到月上的光完全消失。人们也难于想象,他是如何观察记录了2500余颗恒星。

  他研究天体,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描绘出他认识到的恒星、行星所构成的天体运动和彼此关系。

  他研究大地,创制出世界上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他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还有能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到了20世纪,联合国天文组织把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小行星”。

(连载十)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