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 李斌强
汤显祖曾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牡丹亭》题词)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若士,又称“玉茗堂主人”,明代著名戏曲家,江西临川人。他在思想上深受同时代的奇人李贽的影响,在创作上标举“至情”之说,著有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与《紫钗记》,合为“临川四梦”,也叫“玉茗堂四梦”。其中的《牡丹亭》一部,当时立刻轰动文坛,“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沈德符《顾曲杂言》)。
汤显祖不仅多才多情,而且有骨气,有正义感,不肯为了所谓的科举功名向权贵折腰。他的祖父汤懋昭、父亲汤尚贤均为满腹经纶的学者,虽然所学各异,但是都恪守知识分子的良知,修己惠人。汤显祖天资聪慧,加之从小便受家庭的熏陶,勤奋好学。他五岁入家塾读书,12岁能诗,13岁学古文词,14岁补县学诸生,21岁中举。汤显祖的科考之路如此顺利。他现在有了参加会试的资格,凭着他的才华,会试接着考中,并且取得好的名次,真是不在话下。
然而风华正茂的汤显祖却开始遭遇科考路上的坎坷了。因为才华出众,汤显祖引起了当时内阁首辅张居正的注意。张居正欲为儿子谋求科举功名,以巩固家族的政治地位,于是邀请汤显祖为自己的儿子陪考。这在一般人看来,正是极好的攀附权贵的机会。出人意料的是,汤显祖先后两次断然拒绝张居正的“好意”。此后,在张居正当权的岁月里,汤显祖屡考屡败,有苦不能言。
万历十一年(1583),汤显祖33岁了。就在前一年,张居正已死。汤显祖又一次到北京来参加会试。这一次,他终于考中了。中进士以后,他又不肯奉承新的首辅申时行,第二年便以七品官被派往南京任太常寺博士。南京的太常寺博士是极其清闲的职位,汤显祖并无施展才华的空间。当时的南京诗文家、戏曲家云集。在南京的7年里,汤显祖一面与同道之人切磋,一面潜心研究学问,自得其乐。别人问他:“老博士您何为这样爱读书?”他回答:“我生性爱读书,不管自己是不是博士。”
汤显祖一生,无论对政治还是文学,都不随波逐流。科考受挫也好,官职卑微也罢,他都不为名利所动,坚持旷达的人生态度与“至情”的创作理念。他为当时及后世献上《牡丹亭》那样的经典传奇,他的精神与戏曲同受我们的尊敬与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