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甲
要采纳董仲舒的建策,并不容易。孔子的思想若真正成为官员的思想,是具有抑制君王权力、制止君权跋扈的强大力量的。孔子在世之时周游列国,亲自去向各诸侯国君建言献策,就没有一个国君接受。到战国后期,孔子的思想日益得到诸多士子赞誉和播扬。吕不韦组织门客编著的《吕氏春秋》是博采众家的巨著,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给秦王执政兼收并蓄参鉴致用的。秦始皇何以偏偏容不下孔子编纂的诗书儒学?盖因始皇帝最能体会到孔子思想是专制政权的敌人啊!
自秦朝灭亡后,经过了刘邦和文景二帝时期,到汉武帝是第四代君主,直到窦太后去世之前,敢有倡言儒家学说的都难免要遭到太后的严厉打击。现在太后仙逝,董仲舒不失时机地提出来了。汉武帝仍思考了10年,到公元前124年,西汉太学才告建立,太学设《书》《诗》《礼》《易》《春秋》五经博士,分经教授。太学初年共取50名太学生,称博士弟子。
所以,我以为,此时把孔子请回来,《书》《诗》《礼》《易》《春秋》称“五经”而正式成为国家教育的经典,出自汉武帝多年来的审慎思考和选择。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件极其重大的事,犹如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阿育王把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请来立为国教。
如果没有汉武帝下决心把儒学请回来,立“五经”为国家教育经典,并在教学中传下来,孔子的思想能否在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思想中产生如此深远巨大的影响?恐怕不能。
我因之以为,把孔子请回来,建太学,立“五经”为教育经典,这件事做在雄强的西汉,是汉武帝一生中至为重大的贡献,深远的意义超过武帝的武功。此举使日后的中国历朝纵然经历了政权腐败、矛盾激变爆发种种战争,总有一种克服黩武的伟大文化力量,导引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地走下去。此举同样表明汉武帝本人在他那斟酌的10年间,对秦汉以来历史有过反思,他本人接受了孔子的思想。
在汉武帝时代,最伟大的著作当推司马迁的《史记》,这部史书也有人称之“谤书”。汉武帝最终还是接受了这部巨作,大约也因为汉武帝本人接受了孔子的思想,而《史记》是凝聚了孔子思想的,尤其是对《春秋》精神的继承。(连载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