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甲
汉武帝把孔子请回来
董仲舒是汉武帝在应试者中发现的人才。公元前134年,武帝连问三策,董仲舒连答三章。他说皇帝一心求贤,可是郡国却常常无贤可荐。为什么?因为没有办好教育。
“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他这样写道。养士有三种方法,他说最好的是办太学。因此建议武帝:“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才,则英俊宜可得矣。”这里也强调了要考试,或指要通过多层次考试选拔,才推荐上来供皇帝测试。
在这前一年,公元前135年,一向推崇黄老学说而严厉抑制儒学的窦太后去世了,董仲舒才有了谈孔子的机会。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意思是在上者之德如风,在下者之德如草,风吹到草上,草一定随风倒。官风坏,民风会跟着坏。郡守和县令对民众是有教育表率作用的,如果官不贤,君王的德政就得不到贯彻。
董仲舒接着批评朝政。这一年距刘邦灭项羽建立汉朝已有68年。董仲舒说,现在的郡县官吏起好作用的不多,起坏作用的不少。
为什么会这样?董仲舒说,秦始皇焚毁民间诗书,废德教而任刑罚,结果是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汉以来,这种遗毒至今未灭。加上官员来源还有郎选、任子、赀选三弊。所谓郎选即皇帝身边的侍从派去做官,任子是高官子弟可受皇恩为官,赀选是用钱买官。这三种官,都是不察考其德才而任用的,怎么能起到好的表率作用?再加上官员升迁论资排辈,这都是积弊!他说,用人不要以熬日月混资历为功,应该以“实试贤能为上,量才而授官,录德而定位”。
然而用什么来实施教育?董仲舒说,要把被焚烧被抑制了很久的儒家学说找回来,作为育人取士的标准,这是百家中最合适的治国思想。
这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建策了。今天我们仍可以看到,董仲舒这个建策中不仅说要以兴办教育为先,而且把教育看作政治工作中居第一位的大事。要让孔子的思想,成为官员的思想。
董仲舒是献策者,这件事做还是不做,决策在汉武帝。
(连载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