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谈敬老

发布时间:2012-10-22 期号:

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学生 刘 越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是人们向父母和长辈表达自己孝心的绝佳机会,敬老也似乎成了这个古老节日的主题,但敬老不应只是在重阳节那一天象征性地回家看望父母,更不应只是一种形式。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的“踏春”一样,皆是家族倾室而出。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重阳也是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古时的重阳,人们会登高、赏菊、吟诗。古时的人们常把重阳节不仅当作一个节日,也是一种近乎神圣的精神寄托,而当下的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把端午节戏称粽子节,把中秋节叫作月饼节,虽然习俗尚存,但内心的感动却已渐行渐远;古时的人们会因为无法相聚而发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感慨,而当下的我们似乎仅仅把重阳节当作敬老日;古时的人们物质生活匮乏,但精神世界却很充实,而当下的我们物质文明空前丰富,但精神世界却有待提升。敬老的形式化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人们情感的缺失,引人深思:我们最美好的那些情感,今后会不会愈加形式化?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对老人的感情似乎更像是成了一种责任与义务,但我认为,我们对老人的孝敬应是出于爱,而不是责任与义务。还记得新闻中说北京大学校长向自己的母亲下跪以表达自己因工作繁忙而没有陪在母亲身边的歉意。这一举动令人动容,但更令人感动的是他面对老母亲时仍然保有的一颗赤子之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或工作,不可能时刻陪在老人身边,但我们可以在心中时时想着他们,通过电话或其他方式关心他们。

  所谓“孝敬”,是先“孝”才能“敬”,若是没有发自内心对老人的孝心,就不可能做到真正的敬老。而孝敬绝不是像“郭巨埋儿”、“卧冰求鲤”那样的愚孝,而是内心深处对父母的关爱:理解老人的一举一动,倾听老人所说的每一句话,关注他们每一根新长出的银发等等这些生活中的微小细节。现在各大电视台经常举办一些节目来表彰那些把敬老落到实处的人。这些人唤起了我们的希冀,让我们明白,敬老绝不是一种形式,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也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敬老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不再是需要被报道、被嘉奖的少数现象,更不仅仅出现在重阳节这天。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