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眼中的考试文化 比长城更有保障力的文化平台

发布时间:2012-10-15 期号:

王宏甲

 

  纵然西周创建的政治制度被战争打碎,西周培养的士却不容忽视,其佼佼者日益颖脱而出。这种人才仍像是西周时期培育了派来拯救乱世的。你如果观察到这一点,就会体会到教育的伟力、文化的伟力。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长城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军事防御工程。而我审视西周通过教育和相关考试形成的士阶层,以为这是西周打造的一个与广大庶民阶层联系最密切的文化平台,这个平台比日后出现的万里长城对中华民族更有保障力。

  继青铜时代,春秋初出现铁器,引发经济社会巨变,官学制度在春秋战火中失去垄断,民办教育兴起。《论语》中有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后半句当代很多人都不陌生,然而联系前半句,这话还是很值得深入琢磨和再认识的。

  这是一句劝学励志的话,前半句是劝勉出身世族不学而仕者的,意思是官要做得好,是要有学识的;后半句是激励平民子弟的,意思是学习而有充分的才华,可以入仕。从这句劝学励志的话也依稀可见,孔子的时代,做官的有很多出自世族,他们不学也可以做官。所以子夏在劝他们学。后半句则可见,这个时期通过民办学校的学习也可以成为官,这就扩大了通过教育手段来选拔官吏的范围。

  “学而优则士”在当代被猛烈批判,至今也颇有人认为这“读书做官论”不是什么好东西。我以为,早在孔子出生以前的一千五百来年,夏商周通过办教育来育人选官的制度,是在中国文明的早期,在贵族官僚世袭制占统治地位的遥远时代,开辟了采用有文化的文官来参与执政的先河,这其实是很了不起的好东西。只有不读书,缺少必要的文化资质却可以做官,而且做大官,才是坏东西。

  荀子曾说:“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这是讲学者不一定要做官,但做官必须有真才实学。否则国家和人民都要遭殃。这句话至今过时了吗?

 

礼贤下士与择君而仕

  再说,当诸侯争战、任何一国都有灭亡的危险时,人才主要表现为两类:一是执干戈以卫社稷的武士;一是献谋略以运筹帷幄的文士。在争战实践中,各诸侯国都认识到智谋过人的文士比武士重要。这使周公时代的求贤任能在春秋得以继承。

  齐桓公不记私仇,用管仲为相就是明证。齐国成为春秋五霸的第一位霸主,管仲则被后世称为“春秋第一相”。

  春秋战国时代,纵然西周创建的政治制度逐渐被打碎,但西周培养的士,却不容忽视,尤其是文士中的佼佼者日益颖脱而出。你仔细审视,这种人才仍像是西周时期培育的派到此时来拯救乱世的人才。你如果观察到这一点,就会体会到教育的伟力、文化的伟力。

  纵然君临天下,君主专制,暴君的淫威,一直是中国社会悠久的问题,然则战国时代,国家的生死存亡迫使统治者比春秋时期更加礼贤下士。另一个客观状况是:由于战争打乱了既往的社会秩序,许多士失去了从前的位和禄,甚至连所属的诸侯国也被灭了。这是一个“士无定主”、“择君而仕”的时期。换个角度看,这是“礼贤下士”与“择君而仕”——人才双向选择——自由流动的时代。正是这个时代涌现出中国历史上最为丰沛的人才群体,文化至为灿烂。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钱锺书参加清华的高考,数学仅考了十几分,所幸钱锺书是直接投考清华———这里有钱锺书与清华的双向选择——清华校长罗家伦看到钱锺书的国语和英文极好,就录取了他。如果当时的“高考”是今天这样的方式,钱先生就是国学天才、外语天才,也会因上不了“分数线”而落榜。那时还有个叫卢冀野的青年,投考东南大学,数学更差,考了个鸭蛋,但国文竟得了满分,被东南大学录取。这都是激扬着春秋气象、令人永远难忘的故事。

  在战国时代的人才双向选择中,礼贤下士做得真诚的,就会吸引天下贤士争相投奔。在人才汇聚的地方,军功爵制、养士制、客卿制被陆续创造出来,成为决定国家前途的用人制度。

  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变法,规定“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这便是用“军功爵制”来变革“世卿世禄制”了。军功爵制使吴起、乐羊等军事家也投奔到魏,魏国成为战国七雄的第一个强者。

(连载五)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