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眼中的考试文化 三千年前的读书考试指挥棒

发布时间:2012-10-10 期号:

王宏甲

 

西周的小学和大学

  再看《汉书·郊祀志上》也记载:“周公相成王,王道大洽,制礼作乐,天子曰明堂辟雍,诸侯曰泮宫。”

  这话讲的就是周公辅佐成王,王道广布。周的王道即礼乐。为广布教育,天子建辟雍,诸侯建泮宫。泮宫是西周各诸侯国所设的国学,规模小于太学辟雍,大于乡学。泮宫也尊贵,形制为东、西、南三面有水池,形似半壁。因半于辟雍,所以称泮宫。后世各地方府学、县学的生员入学称为入泮,就是承袭古意。今天北京东城安定门内成贤街还有古建筑孔庙和国子监,国子监的中心建筑就称辟雍,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建成时乾隆还为辟雍写了一副对联,声称是依照周朝范式建造的。有意者可以去看看。

  还该记住,夏商都有学校,西周因周公倡导德治,建立礼乐制度,学校有了腾飞似的发展。商代“国之大事,惟祀与戎”,教育首重宗教神学。西周六艺之学首重礼乐。西周的礼,并不只是我们今天讲的礼仪,而是用以规范社会秩序和规范人的行为的政治法律制度的总称。乐,包括音乐、诗歌、舞蹈。此外还有阅读、写作、射箭、骑马、驾车,这些都是辟雍学宫里的课程。课程中还有性教育,这一点非常重要。它告诉我们,辟雍不是儿童学校,是把入学者从青春期培养到成人的太学!

  西周的太学是不是大学?我们可以称之为大学吗?

  东汉的郑玄,是学识渊博的伟大学者,他曾注说,西周的上庠为大学,在王城西郊;下庠为小学,在城内王宫之东。《礼记·王制》也载,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太学在郊。从其他文献也可以发现,那时的学校没有称中学的,把教育分作两大阶段,称之大学和小学。重要的是看这时的大学和小学已达到怎样的教育水平,有怎样的教育思想。

  西周贵族子弟从10岁开始寄宿在城内的“小学”读书,这里已体现出有意培养贵族子弟独立生活能力的教育理念。到15岁,他们进入郊外的辟雍太学,意在进一步拉开都城和家庭对他们学业的干扰。他们在太学里要学到20岁行冠礼,表示成人。如果以为距今三千年前的中国人还很愚昧,那就大错特错了。

  西周的六艺教育是重视德、智、体、美,有益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不会把体育课、音乐课取消掉的教育,甚至还有舞蹈,还有常规的军训课。西周辟雍学宫里的音乐学研究已有重大成就,五声音阶、七声音阶以及十二律体系都已完成。所谓“黄钟”、“大吕”,都是乐律学十二律中的律名。西周的教育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教育,同时期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可以与之比肩。

  我曾去淮河上游拜访过距今九千年的贾湖遗址,那里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乐器——贾湖古笛。我也曾去潇水上游、去鄱阳湖上游,拜访过那里出土的一万几千年前用于煮食的陶器……中国在万年前就存在口授的教与学,这是毫无疑问的。那教学的内容是经过无数代积累才传下来的。否则,一个后生不论多聪明,没有经过教授是烧不出一个可以煮饭的陶罐的。

  西周的教育,我们称之为集上古教育之大成的大学教育,可否?西汉的太学,无疑是世界上最早的国立大学了。由此上溯到西周的大学,那种致力于让一个少年全面发展以至培养成人的教育,不是大学教育是什么?没有西周造化的伟大基础,不会有几百年后的孔子,这也是教育的遥遥传承。

  我们这个时代认为经济很重要,科技很重要,当然也说教育发展为先。教育为什么要“为先”?它比经济、科技更要紧?它跟政治是什么关系?教育,对于一个民族的兴衰,究竟占有多大的作用?考试又占有怎样的地位?这些问题,我有没有可能从祖先那儿再得到些消息?(连载四)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