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报国 用情爱家

发布时间:2012-09-28 期号:

铁 铮

  两节双至,感慨万千。

  先来的是中秋佳节。这是咱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月饼圆,明月圆。借月圆,求团圆。过这个节,图的就是个家庭和睦、圆圆满满。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按我国古代历法,秋季的第二个月叫仲秋。农历八月十五日又在当月中旬,称其“中秋”最恰当不过了。唐朝初年,中秋这天成了固定的节日。到了宋朝日渐盛行,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主要节日之一。自从中秋节在我国列为法定假日后,这一天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愈加重要。

  古代帝王中秋祭月,民间百姓祈求团圆。这一信仰和文化传承至今。古代此节的很多别称都与月亮有关。比如“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等等。这中间融入了国人对月亮的情感和眷恋。美国人登月之后,拍到的是坑坑洼洼的表面,但中国人并没有因为识破月亮真面目,就失去了对明月的向往。这或许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今天的孩子哪个不会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现代的中国人,依然能与一千多年前的李白体味同样的意境,这正是拜中国传统文化所赐。

  说实话,早些年我对中秋节并不在意。温饱早已不成问题之后,对于月饼也没了向往。两年前远赴英伦访学,中秋那夜倏然醒来,只见窗外明月、床前月光。此情此景此境,竟然一下子让我这个凡夫俗子和诗圣瞬间心灵相通。我相信,每一个离开家乡的同胞都和我一样:尽管远隔重洋,依然思念着家乡、牵挂着亲人。不管竞争多么激烈,不管工作多么繁忙,不管身在何处,这一天的到来,都会让思绪插上翅膀向着家乡飞翔。

  中秋之际,一位旅居大洋彼岸的中国母亲尽管工作很忙,还是挤时间亲手制作月饼,给在外地读书的儿子寄去,让留在身边的儿女品尝。我知道,并不是因为月饼比匹萨、汉堡好吃,而是她希望中国的传统能继续被下一代传承。

  一位老师对我抱怨说,如今的学生心中最缺少的就是牵挂。举出的例子是,送孩子的家长离开学校时都是一百个舍不得,而学生却吝啬地连个电话都不愿意往家里打。对此,我也有同感,但我并不认为这全是孩子们错。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多,我相信他们的责任心会不断增强,对家人的牵挂会日益增多。他们会像父辈、祖辈一样,在中秋的明月之下梳理思乡之情。家长和老师所能做的,或许就是借月圆月缺告诉他们,亲情在这个世界上是最值得珍惜的情感。

  写到这儿,电视机里开始播报有关钓鱼岛的新闻。我一下子就想起了前些日子的涉日游行。日本政府竟然置13亿中国人的情感于不顾,在中国的国土上搞什么“国有化”的闹剧。是可忍,孰不可忍!但我并不认为,上街游行、抵制日货是最好的抗议方式。

  在一所大学校园里看到一帮热血青年,手里拉着块白布,执意要步行到几十里外的日本驻华使馆抗议。辅导员苦口婆心地劝说,掰开了、揉碎了分析利害关系。依我之见,一时兴起容易,持续发奋才难。

  曾经在伦敦的海德公园,特意去找最著名的演讲者之角。大失所望的是,昔日的“自由论坛”今日游人寥寥。作为英国民主的历史象征,无数人曾在那里演说。但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表达民意的途径、渠道多了,人们不再只站在肥皂箱子上慷慨陈词了。

  理性爱国,才是真的爱国;用发奋的行动爱国,才是最好的爱国!当第63个国庆节来临的时候,让我们除了从内心呐喊对祖国的每一寸土地无比热爱之外,更让我们用行动诠释中国人对祖国的忠诚。

  亲情弥漫的中秋,举国同欢的国庆,双节相伴而至,是否还有别的寓意?大河无水小河干,只有国强才有家兴。当然,爱国也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我们中国人讲求的是,用心报国,用情爱家。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