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眼中的考试文化 三千年前的读书考试指挥棒

发布时间:2012-09-26 期号:

王宏甲

 

教育是范天下的重器

  我曾去拜访洛阳周公庙,回顾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这是“求贤若渴”的故事了。

  靠“求贤”也是不够的,需要建立制度。西周创造的选士制度包括三条途径:一是乡里选举,二是诸侯贡士,三是学校造士。

  第一条途径,已重视采纳基层社会识别人才的眼光和意愿。第二条重视诸侯的推荐。第三条是常规建设,将社会导向重视文化。周公在西周的开端创造了一个重德重贤重文化的伟大时代。这个时代曾经在春秋战火中被打碎,遭致礼崩乐坏,但这个时代仍然深远地造化了它的伟大的承继再造者,即几百年后出现的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

  再说士,士在西周形成了一个阶层。分上士、中士和下士。下士的地位与庶人相接,在经济上有一定数量的“食田”。按孟子的说法,下士的禄,与平民在官府里当差役的相同,可以供养5口人。

  由于他们曾经在学校里受过礼、乐、射、御、书、数教育,他们的社会职业是多样的,充任武士,或作卿大夫的家臣,或在基层行政机构中担任一般的职事官,或在天子与诸侯的宫廷里当差。

  我曾疑惑,按此情形,三代的教育,并不是以往教科书里说的“只有贵族子弟才能入学”,否则,哪有士这个与庶民相接的阶层?然而,至少可以相信,西周的平民子弟是可以上学的,也有可供他们读书的学校。值得继续追问的是,这种情形是怎样产生的呢?

  下面这一记载特别值得留意。《礼记·王制》载:“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太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连载二)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