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眼中的考试文化 连载 三千年前的读书考试指挥棒(主)

发布时间:2012-09-24 期号:

王宏甲

  西周的教育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教育,同时期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可以与之比肩。

士的来历

  从“士”这个视点踏进去,或许是一条捷径。

  士,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统称,通俗讲便是读书人。但这是得到某种身份的读书人。所谓“学而居位曰士”,讲的是学好了知识并且得到一个位置才叫士。

  用什么办法来确认这身份呢?这方法就是“试”。

  通过“试”确认为“士”,这大约是“士”的来历。

  如此,试与士,音相谐而意相通了。

  试有笔试、口试。这里就有考试了。

  试字从言,口试是先于笔试的。换句话说,未有成熟书写文字的岁月,口试就存在了。在中国,考试与士人,可追溯到夏朝。传承至今,读完大学本科再通过论文答辩,就得到学士学位。再深造,有硕士,有博士。最高级的“试”,仍是口试。如古代殿试,皇帝亲临殿廷发策考贡士,或亲自发问,所以殿试也叫“廷试”、“廷对”。再如当今的硕士、博士答辩,都是虽有论文,仍需直接口述答辩。

  苏东坡写过一篇《论养士》,其中写道:“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

  苏东坡这段话,从“士”在夏商周三代是从学校里出身的讲到科举制诞生,中间有客卿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这均属于参与到议政、行政中的人才。关于三代的学校,《汉书·儒林传》说:“闻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这校、庠、序,就是那时学校的名称。

  刘伯温在《郁离子》中也说:“三代之取士也,必学而后官,必试之事而能,然后用之。不问其系族,惟其贤,不鄙其侧陋。”这指的是卿大夫以下的官吏,有从学校里通过学习和考试产生的。因卿大夫以上是世卿世禄制——从夏启开始君权世袭,贵族公爵卿大夫等高官也是世袭的。刘伯温所说的三代取士必学而后官,必试而后用,是与世卿世禄制并行的两种用人制度。

  为什么有这样的并行?早期社会,随着生产力增长和社会剩余劳动产品增多,如何管理一个城乡日益扩大的社会,就是很重大的事情。除了国君卿大夫等高层是世袭的之外,社会的中下层还需要不少管理者。选什么样的人来参加管理?这样的人,首先要经过学校教育成为有文化的人,然后要经过考试证明你确实有怎样的才学。

  考试不必都是用试卷,考察、考核、对话、问策,可以有不同的方式。“策”通“册”,写在竹简上的文书称册,向国家贡献有思想的文字叫“献策”。国君问策、臣子作答,叫对策。还有策试,就是考试。策试传到后世,就称为测试。

  夏商周的教育,是已知的中国学校教育之开端,并有了培养人才和考试选官的先声。这个时期学校的特征和功能,不仅在于它是“官办”学校,更在于它还是培养人才以取士的选官机构,所以称“官学”。

  当然,世袭的高官贵爵一直是个问题,他们既是世袭贵族政权必然的捍卫者,也总是这个政权的败坏者。

  他们中的大多数不仅不学无术,还无德无贤。仅靠通过学校教育培养选任下级官吏尚不足以维系国家安邦所需,还需要访贤举能。往往是在艰难地开创基业和国家有危机的时期,才出现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明智之举。

  商朝开国大臣伊尹,从厨师被商汤用为第一大臣,大约是历史上最早的典型例证之一。武丁在傅岩这个地方发现有个筑路的奴隶能把天下事说得条条是道,这个奴隶还没有姓名,武丁就叫他傅说,用为宰相。周文王则拜姜太公为“太师”。可见,从商与夏作战的年月开始,就有把“下人”用为重臣,而且职位在“世卿”之上的,这就是打破世卿世禄制的先声。因有访贤,历史上才有“得人者昌,失贤者亡”的说法。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