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副教授 杨春俏
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是三年一届的会试之年。年初,各省举子陆续云集京城,准备参加三月份由礼部主持的考试。通过考试的幸运者可以从此步入仕途,为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寒窗苦读划上圆满句号;不过僧多粥少,绝大多数士子必将名落孙山,铩羽而归。数千士子紧张地等待这一决定命运的时刻。更令他们忐忑不安的是,抵达京城后方才获悉,他们将要应对有清一代近四十场礼闱考试中从未使用过的新题型——五言八韵唐律。
五言八韵唐律,后来被清人通称为“试帖诗”。这种诗体在形式上与唐代定型的五言律诗完全一致,与普通诗作的根本区别在于创作环境与要求:它要在考场上限时完成,由考官命题并限定所用韵部;作者不能自由自主地抒情言志,必须围绕题目内容进行创作,且要严守格律要求。大约在唐玄宗天宝年间,诗歌开始固定地成为科举考试内容之一。此后北宋、南宋和辽、金两朝都曾沿用。元、明两朝皆不试诗,清初百余年间沿袭明制,专以八股时文取士。至乾隆二十二年丁丑科会试前夕,皇帝下旨对考试科目进行大规模调整,取消表文写作,代之以五言八韵唐律,继而迅速推广到乡试、童生试中。这是清代科举制度中的一项重大变革,诗歌在退出科场五百年后重又华丽归来,对清代文学与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科举考试制度自身存在的弊病,是这场变革的客观原因。到乾隆时代,科举业已延续千年,所用论、表、判、策等文体,命题范围有限,考生极易拟作预作,不是雷同抄袭,就是繁文虚饰,很难体现真实水平。适时进行科目改革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科举制度发展到后期,日益僵化和强势,对它进行任何微小改革,都绝非易事。以“诗”代“表”的改革举措得以出台并雷厉风行地贯彻实施,乾隆皇帝个人的素志与意志无疑起了决定作用。
乾隆对考试诗歌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本年会试前夕,他在南巡途中驻跸扬州,正式任命知贡举和正、副考官,并派专人将圣旨和御拟诗题快马驰送京师。此后皇帝亲拟会试及顺天府乡试诗题成为定制。当然,只有乾隆这样既专业又敬业的皇帝能够严格执行这一规定,他的继任者们常常是由词臣代劳的。
乾隆帝“天纵聪慧,览读渊博”,所拟会试诗题出自经、史、子、集各个门类,所涉内容相当庞杂,客观上刺激考生广泛阅读。乾隆还曾就题目出处,跟大学者彭元瑞开过一个玩笑。据《清朝野史大观》记载,乾隆帝常听人夸说彭元瑞博学强记,所以总想找机会为难他一下。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乙未科会试前夕,钦命诗题“灯右观书”。会试总裁叩问出处,恰逢彭元瑞值班,乾隆沉默不语,只管盯着他。彭元瑞茫然不知,只好叩头谢罪说:“臣学问荒疏,亦不知诗题出处。”乾隆笑道:“昨夜朕偶在灯右观书而已。”彭元瑞明白中了皇帝圈套,无地自容,一溜烟儿跑了出去。乾隆得意洋洋地对侍臣们说:“今日难倒彭元瑞。”
乾隆帝所拟第一个会试诗题是《循名责实》,语自《邓析子·无厚篇》“循名责实,君之事也”,从中可以看出他意欲改革科举虚浮之弊、注重真才实学的愿望。可惜事与愿违,在考试指挥棒的强力作用下,清代中后期虽然出现全民皆诗、家弦户诵的局面,但是这种带有强烈目的性的创作,只会产生大批严重程式化的“诗体八股”或“八股诗”,既不能显示抡才实效,也未能带来诗歌的真正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