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届“曹徒” 金银孔
三月的北京,春光明媚,我正带着儿子在玉渊潭边漫步。一位老同学突然告知,曹老师驾鹤仙去了。不知不觉,我的眼底湿润了,许久地望着湖面,好像看见了曾经高大英俊的先生跟我挥手告别。我极力掩饰伤感,试着安慰自己:先生已经卧病很久了,或许这是一种解脱。
曹老师,名讳兆海,是甘肃白银市的名师,1957年进入北大历史系学习,后因被打成右派,被迫肄业。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本世纪初,执教于甘肃白银公司第二中学,教高三的历史和地理。他教学精湛,成就了无数学子的大学梦想。
不知自何时起,先生的学生都号称“曹徒”,先生则被学生称为“老曹”。现在想来,自己能成为“曹徒”,真是人生的大幸。先生之所以被尊称“老曹”,是他给予我们的关爱太多、成就了太多的学子。
在曹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加上其他老师的通力合作,他担任班主任的文科班升学率几乎每年都成为全省的文科状元,而白银公司二中在当时仅仅是个普通中学。出众的教学成果使先生的能力和影响力赢得了学生的崇拜和敬仰,慢慢地大家也以此为自豪,相互以“曹徒”自诩。
如今先生已经走了,可他的身影、笑容、声音仍然定格在我的记忆中。回想第一次看见曹老师时,他的英俊、高大、睿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先生记忆力超群,上课时逻辑清晰、语速很快,还不时在黑板上龙飞凤舞地书写。他的绝活儿是随时准确无误地画出有关古今中外历史地理的地图。先生博学强识,又有过人的教学技巧,因而“曹徒”们的历史、地理都学得很好。
先生成就了太多学子的梦想,改变了学子的人生。在那个年代,能够考上大学虽然谈不上“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但意味着人生的转变和希望的燃起。我们家兄弟二人先后成为先生的学生,因为先生的眷顾考上了大学,从农村走向城市。还记得当年那一幕,我在楼梯上迎面遇见先生。他说:“你就报西北师大历史系吧。师大补贴高,历史系挺不错。”先生的一句话影响了我的一生,无意间秉承师命,一直读到历史学博士,现在自己也带了历史学的博士生。
先生最值得我们敬重的是他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识。先生在“曹徒”心目中地位之高,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敢于批判社会的丑恶现象,不畏权贵,针砭时弊。在我们看来,先生简直是一个“叛逆者”、英雄,敢于说出群众的心声。正是先生的这种对善恶鲜明的批评态度和精神,在我们年轻的心灵中播下善良和正义的种子。在数以千计的“曹徒”中,不乏有飞黄腾达者,但绝大多数都秉承了先生的善良和正义的精神,在各自的岗位上尽职尽责,积极向上。
先生不仅在学术和教学方面成绩卓越,而且在师德、做人方面更是超乎常人。1991年我考上了大学,成了村里“破天荒”的大学生,家里人非常高兴。为了向曹老师表达谢意,舅舅亲手书写、篆刻了一块“仁德师表”的匾额,和我一起敬赠先生。现在看来,“仁德师表”四字对先生一生的评价是何等准确,先生受之无愧。
就在先生去世前不久,另一位老师来京出差,告诉我先生留下遗嘱,要将节省的29万元作为一笔基金奖励二中优秀学生和贫寒学子。那一晚我心里很难过,因为我知道,那是先生从医疗费和生活费中节省下来的。先生工作的时候工资很低,退休后工资略有增加,但长年卧床、住院,还要请保姆,他的开销一直很大。
先生用一生来从事教育事业、培养更多人才和社会的精英,期盼国家的强大与昌盛。今天,我们要借缅怀先生的时刻,发扬先生之精神,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