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史锡尧
歌,在古代有三个意思:一是唱歌,二是唱,三是歌曲。
歌,表示歌唱。“载歌载舞”即“乃歌乃舞”,又唱歌又跳舞。“能歌善舞”,唱歌好跳舞也好,善于唱歌跳舞。
古代最有名的唱歌的,大概要算春秋时的庄周了。庄周唱歌有名,不是因为他唱得好,而是因为他为什么唱歌、怎么唱歌与一般人大不相同。《列子·汤问》载“庄子妻死,惠子往吊,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庄子,妻子死了,他不但不悲戚忧伤,反而大大咧咧地劈开两条腿坐在那里,敲打着瓦盆唱歌。有人说,庄周妻死,庄周在庆祝自然法则的胜利。笔者感到庄周在作秀。不管怎样,从此流传下来“鼓盆而歌”的故事。
歌,表示唱。唐诗“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又如“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高适《听王立本女吟》)。上面两首诗中的“歌”都是“唱”的意思。唱得好,给人以艺术享受,当然受到人们赞美,有两个成语就分别生动地描述了古代歌手的演唱。“响遏行云,声振林木”,歌声直冲云霄,把游动的云阻止住了。歌声四面扩散,使树林中的树枝振动摇摆,写出了歌声的高亢嘹亮。“余音绕樑,三日不绝”,歌虽然已经唱完,但是歌声却一直萦绕着房梁,三日不散,久久回响在人们的耳边,写出了歌声的悠扬婉转,给人以深深的感受。
歌,表示歌曲。歌曲格调多种多样,古籍中对“慷慨悲歌”多加青睐。最著名的慷慨悲歌,要属战国时燕太子丹等人在易水送别前去刺杀秦王的荆轲所歌的那首:“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后人凭吊古迹时,联想到这首歌的歌词,仍然发出了“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的感叹。
在古代,有史书记载的,演唱队伍最庞大,演出规格最高的歌曲当属刘邦的《大风歌》。《史记》云:“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刘邦作词作曲的《大风歌》由120人组成的合唱队演唱,演唱队伍之庞大,前无古人;由开国皇帝亲任艺术指导并兼领唱和伴奏,演出规格之高,不仅前无古人,估计也后无来者,空前而绝后。
舞,就是舞蹈,从熟语“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与成语“手舞足蹈”来看,有一个时期,某些古人认为“舞”与“蹈”有区别,以上肢活动为主的是“舞”,以下肢活动为主的是“蹈”。那么,现代的踢踏舞就属于“蹈”了。后来,舞就是“舞蹈”,上肢、下肢、头、躯干的活动,诸如挥动、扭动、转动、跳跃、翻转等都是舞蹈动作。不过,成语“手舞足蹈”一般不指舞蹈,一般用来形容一个人极为高兴而兴奋的样子。
古人不但观看、欣赏表演者舞蹈,有所感触时,自己也翩然起舞来抒发感情。例如李白、苏轼就都有诗作记述他们自己舞蹈的事:“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苏轼《水调歌头》)。
古人还喜爱剑舞。史书记载了一些有名的剑舞的故事。晋代,刘琨、祖逖二人睡至半夜,“闻荒鸡鸣”,起而拔剑舞。“荒鸡鸣”,在黑夜中雄鸡乱叫,这兆示国家不安定,社会不太平。二人起,舞剑,表示立志有所作为,报效国家。成语“闻鸡起舞”就概括了这个故事。楚汉相争时,项羽邀刘邦来鸿门赴宴。范增让项庄进剑舞,借以刺杀刘邦。但项伯亦拔剑舞,常以身翼蔽刘邦,庄不得击,刘邦幸免于难。此事流传下来便有了成语“项庄舞剑”,意思是别有用心。
有的带“舞”的成语,人们把它用作比喻的喻体,如“龙飞凤舞”,用想像出来的“龙”、“凤”飞舞来比喻书写的飞动和流畅。有些成语中的“舞”是用比喻,如“眉飞色舞”,虽然指人,但具体指人的面部表情,用来比喻人高度喜悦兴奋时的面容:眉毛挑动如同飞起,面部肌肉跳动活跃如同跳舞。“莺歌燕舞”,燕子体态轻盈,飞得忽高忽低如同舞蹈。
舞,因有千姿百态、令人眼花缭乱的动作,词义便引申出了“耍弄”的意思,如“舞枪弄棒”,就是耍弄枪棒。这个成语略有贬义,只适用于枪棒才入门或武艺平平的人,没有人说武艺高超的人“舞枪弄棒”。又如“舞文弄墨”,耍弄文字技巧,有时含有炫耀的意思。
舞,词义由“耍弄”进一步引申出施展花招、手段甚至用文字来歪曲事实的意思,如“营私舞弊”、“徇私舞弊”,为谋私利或为了私情而施展花招、手段来作弊。
“歌”和“舞”连在一起是“歌舞”,即又歌又舞,或歌舞结合在一起。古代诗词中描写长夜歌舞,尽情享受歌舞的名句莫过于晏几道《鹧鸪天》中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了。不过读者读到这两句诗,可能感到诗人有点儿沉醉于歌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