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延华
又到暑假了,不少家长希望本报推荐一些适合孩子在假期阅读的书目,从本期起,本报恢复“值得一读”栏目。
他生在小镇,经历八年插队生活回到故乡时还只有初中一年级的学历。看他的过去,你会觉得他像一个谜。“作为土地,是谁把我耕种。作为庄稼,我情愿被谁收割。”他对乡村和农民有深深的眷恋,青少年时经历的苦难和艰难,被他视为永远的财富。
他,就是王宏甲。他以《无极之路》、《智慧风暴》、《新教育风暴》、《教育的良心》、《永不失望》等一卷卷明亮的作品,挺进到一个又一个广阔领域,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信息化时代,从攸关亿万家庭的新教育到亿万城乡青年的谋生路。每一部作品都是他步入中国社会深处,跋涉万里关山,呕心沥血而又小心翼翼地奉献出来的。阅读宏甲并不困难,许许多多普通读者都能在他的作品中找到自己生命的价值和尊严。
他的《智慧风暴》被很多人当经济学著作读,《新教育风暴》被很多人当教育学著作读,而且是新经济、新教育。他的每一部作品问世,几乎都会引起广泛关注,宏甲亦由此常被邀请去作相关领域的专场报告,报告内容的专业度和气场沸腾度,连许多业内专家都自叹弗如。
我还没有发现哪一个作家像他那样把文学、哲学、历史、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宗教等多学科熔为一炉,这里的妙境已不只是融会贯通,而是王宏甲创造出的一个崭新的阅读世界。人民出版社有位女编辑曾在她的博客中写道:“王宏甲用文学联通多学科,建造了一个通古今、连中外的独特的绚烂世界。这个世界不仅与现世相通,而且从时空上延展了我们心灵中的世界。”
殊为难得的还有,跨度如此之大的创作,丝毫没有伤害宏甲文字的力量和美质。叙述的清澈与简洁,思考的广度与深度,行文的节奏与韵律,饱含在文本中的悲悯情怀,呼之欲出的人物……令你相信,文无定法,具开创意义的作品没有标准的尺度可以衡量。他无疑为文学拓展了新的表现空间,在这个信息时代把文学的功能发挥到前所未见的程度。
语言文字是一切文学作品最基本、最重要的元素。宏甲展示了自己母语的那种优美,或开阔厚重,或苍莽浩瀚。他使用的汉语,大雅正声。他作品的语言澄净饱满,准确生动,传神并富有音韵。他对中文的驾驭,尤其是情思并臻的清新表述,已有值得研究的贡献。
他视文学为大学问,用文字传达大众的心声,追求人的平等和个体生命的尊严。你不可能拒绝他的文字所带来的愉悦和智慧的光芒。打开他的作品,你必然面对着一个光明的时刻,黑暗和腐败难以藏匿。
有人说,他用文字唤起过去,预示未来,并统治着所有的情节和角色。在特定的环境,他能将自己访问和触及的一切,实现到极致。
还有人说,宏甲文字的力量和思想的洞察力所达到的,我们甚至无法用“高度”去评价。因为人们通常说的“高度”,在他看来可能有失平等。“他重视卑微和弱势的世界。”
真正打动人的东西,可能是他作品中所敬重的平凡,是彻底的善良。有人说,对个体生命的关注,一直是宏甲作品中最动人的东西。“他一次又一次把民族生活中最优秀的那些东西,把人性中美好、光亮的部分,开掘出来———这些部分可能是有尘土的,可能被争议掩埋———拂去尘埃,放在读者面前,这就是对美好的捍卫。”那本“一出生就被视为经典”的《无极之路》,曾经“打动亿万颗心灵”,至今读来仍令人感动不已。我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书中之道,照进了今天有目共睹的社会现实。
在我看来,宏甲作品贯穿历史、现实和未来以及对本质和趋势的思考,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准确性和前瞻性。他用他的亲身踏访和独立思考,描述了一个民族的奋斗、社会的重大变迁,汇聚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庄严与艰辛、宏伟与渺小、成功与失败、杰出与卑微以及想象力所能够赋予它的内在深度。
“胸有万古流变,心存天地苍穹”,这大约是他。文风朴实而又充满理想与思辨,文字简洁而又充满关切与情志,把凡人的苦难和温暖都写进文学的神圣殿堂,他总有些作品和思想是可以流传下去的。
有人说,打开王宏甲的书,不获益是不可能的,不感动也是不可能的。
注:王宏甲作品第一卷《无极之路》、第二卷《永不失望———<无极之路>后来的事》2012年7月已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