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符号”到“北京精神”

发布时间:2012-07-04 期号:

素 文

  从2002年北京高考自主命题以来,我和考试院一同走过不平常的10年,倍感荣耀。如果未来还有第二个10年的话,我仍愿奉献。

  苏州沧浪亭上有副名联:上联是“未知明年在何处”;下联是“不可一日无此君”。为高校选拔人才,为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广大考生、家长服务,对这项重要的工作,我们都是不可或缺的。人,永远是未来宴席的缺席者,所以,我和大家一样,倍加珍惜当下这一人生的盛宴。

  北京隆重发布“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时,《北京晚报》发表评论员专稿《从北京符号到北京精神》,文中写道:“‘北京精神’就在我们身边,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每天的言行。2006年,北京把《北京的符号》落在了高考作文上:‘故宫、四合院是北京的符号;天桥的杂耍、胡同小贩的吆喝声是北京的符号;琉璃厂的字画、老舍的作品是北京的符号;王府井商业街、中关村科技园是北京的符号……保留以往的符号,创造新的符号,是北京人的心愿。’北京的孩子们在作文中抒写了他们心中北京的符号,老舍、糖葫芦、颐和园,还有苏东坡……在孩子们眼里,苏东坡大气、豪迈的浪漫主义精神就是北京人热情洋溢、大气豪爽的性格写照。”通过以上这些话,我们是否可以理解“北京符号”与“北京精神”一脉相承?是否也可以说当年的作文题对今天“北京精神”的形成与认同作出了贡献?回想10年,我们命题组各组的全体同仁,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相互切磋,各抒己见,探索改革,与时俱进,殚精竭虑,乐于奉献,这是否还可以认为从“北京符号”到“北京精神”是我们这支队伍和10年命题工作的一个精神缩影?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