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与考试 “三元及第”──商辂的求学之路

发布时间:2012-07-02 期号:

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 关鹏飞

  《明史》记载了明代唯一一个“三元及第”,即在科举考试中同时获得解元、会元和状元的人,叫做商辂。其实,明初还有另一位叫黄观的,也是“三元及第”,但他忠于那个被明成祖朱棣打败的建文帝,投水而死,因而被朱棣除名。终明一世,真正被官方承认的“三试第一者,辂一人而已”。尽管如此荣耀,商辂的求学之路却并不平坦。

  商辂出生于1414年,浙江淳安人。商家在当地本为世族大家,可是由于元末战乱频繁,家道衰落。到了商辂的祖父辈,就开始以务农、捕猎为生,生活十分穷困。商辂的父亲商霖因为粗识文字,且有几分勇力,到严州府(今浙江建德东北)当差。商辂出生那晚,严州太守正在书房看书,忽然听到一阵悠扬的琴声传来。他推窗而望,琴声传到衙役们居住的下房。第二天早晨,太守得知琴声所到之处是商霖的住室,而当夜商霖的妻子正好产下商辂。于是,太守觉得商辂非比寻常,便将商霖提升为差役班头并为其加薪,让他好好培养商辂。

  果然,商辂四岁受蒙学(相当于今天的幼儿园或小学),记忆力惊人,表现出超凡的天赋,成为当地有名的“神童”;年纪稍长,更嗜书如命,被人称为“书痴”。到了青年时代,他就成为江浙有名的才子——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明代的江浙地区文化发达,人才济济,想胜人一筹十分困难。1435年秋天,商辂乡试一举夺魁,成为解元。他立即赶赴北京,本打算在春天会试上一展身手,没成想却名落孙山。

  更要命的是他后来屡试不中,这对年少气盛的商辂无疑是当头棒喝,让他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就在他心灰意冷之际,当时的国子监祭酒(相当于最高学府的校长)非常赏识他的诗词文章,将他留在京城,进国子监深造。经过了学业上的坎坷,商辂沉下心来,跟当时闻名全国、德高望重的大学者洪士直学习。商辂非常刻苦,勤于钻研,进步很快。尽管很多人见他才华横溢,都劝他再去参加会试,他却不浮不躁,没有急功近利,仍然苦读不辍。

  经过十年寒窗,商辂学问精进,在老师的鼓励下,参加了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年)的会试,夺得第一名,成为会元,继而又在殿试中独占鳌头,成为状元。至此,三元及第,商辂终于得以为官当政。

  因了求学之路的挫折和警醒,商辂终其一生都没有停止学习,身后留下了《商文毅疏稿略》、《商文毅公集》、《蔗山笔尘》等作,还纂有《宋元通鉴纲目》等书,被时人称为“我朝贤佐,商公第一”,死后谥号“文毅”。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