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悦
榴花似火的阴历五月,古风尚存的家家户户又为端午佳节忙碌起来。高悬起驱邪去鬼的艾叶,熬上一锅热腾腾的雄黄,在辛辣扑鼻的香气里,又是一场生动的祭奠。很多人会邀上三五好友、街坊四邻,点亮烛火,对月携樽,以此告慰伟大的文学家、民族英雄屈原前辈的英灵。这总会勾起我们心底渐渐远去的些许记忆,虽然我们很多人都从未亲历过这样神秘盛大的风俗场面,但端午节却通过粽子这种食物,与我们的生活和记忆息息相关。普通人的端午情结,多是回味粽香、合家团聚的朴素情感。
还记得早些年的端午节,清晨,天刚蒙蒙亮,伴随着哗哗的流水声,奶奶便开始轻手轻脚地忙活起来,她一次能做上百个粽子。选粽叶,浸糯米,拌馅料,包馅儿,系带子,每个步骤都不慌不忙、一板一眼,有时要花去半天的时间。那时的我,望着奶奶将包好的粽子一个个放进锅中,坐在墙边的小马扎上“1,2,3……”地帮着数数。等到锅中飘溢出粽香的那一刻,我立刻站起来,蹭到奶奶身边,拽着她的手,亲亲她的脸,不断地哀求,粽子微甜的香气总令我沉迷不已。每到这时,奶奶便会随手擦一把脸上的汗珠,半嗔半笑地说:“傻丫头,知道端午节为啥吃粽子吗?粽子是老祖宗留给咱们的。咱们啊,不能忘本,不能忘了自己的根儿!”那时的我,只顾“嗯嗯”地胡乱答应着,直到奶奶将一盘菱形碧绿的粽子放在我的小马扎上,才肯罢休。奶奶的粽子做得很实在,馅多量足却又玲珑小巧,一口咬下去,软糯相宜……回想起那时用自己纤细的小手剥出白莹如玉的粽子,把奶奶满满的祝福与关爱统统吃进心中、畅怀大笑的场景,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但斯人已逝。那碧绿的苇叶包裹着的是我对童年纯真的记忆。望着眼前这依旧碧绿的粽带,真希望它是一架通往天国的桥,让我能够穿越万千河山,直奔云天,再摸一摸奶奶布满老茧的大手;这糯米上镶嵌的红枣儿,真希望它是一面穿越时空的镜子,让我能够冲破生死阻隔,定格时间,再亲一亲奶奶满是皱纹的脸庞!幸好,有这历久弥香的粽子。这夹杂着丝丝甜意的粽香,一直汩汩地流淌在时光的河流里,每逢端午佳节,便轻轻涌上我的心头,唤醒我心底最真挚的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