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言大学大四学生 张 云
时间已然模糊了屈原的音容,也将汨罗的一池江水变幻了模样。千年之后的我们在摆放于超市货架上琳琅的粽子中寻觅端午的踪迹。许多东西,渐行渐远……
忆起端午,脑海中浮现出两个关键词:屈原和粽子。
屈原,彼时的老者,“游于江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他生而不同,“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他清高不凡,“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于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终而投江,以示忠心。
那样的勇气可嘉。而现在,对于屈原的做法,有些人表示难以理解。社会难道已经容不下屈原那样刚烈的汉子了么?数不清的公司文化、职场之道亦或是处事之法蔓延在我们的文化之中,“教导”我们要委屈求全、见风使舵,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然而这些又真的对我们、对这个社会有益么?答案一定是否定的。我们不能完全复制屈原的思想与行为,但伟大先人留给我们的那刚烈的骨气却是支撑中华民族崛起的魂。这骨气需要我们后人传承,发扬光大。
粽子,这个词仍然会让我无比怀念儿时弥漫在街角巷尾的那股清香,那是一种独属于端午的清香气味。家乡最多的是那种三角粽,清甜的艾叶包裹着甜腻的糯米,经过温度的蒸煮,弥漫出诱人的味道,挑逗着人们的嗅觉与味觉。记得参加高考那天,母亲早饭时特意包了粽子给我,口中还念着吉祥话:“枣粽,早中!古代秀才都要吃这个才能在科举考试中高中呢!”我们也就都笑起来。
而这样的乐趣,我却再也寻觅不到。都市耸立的高楼埋葬了艾叶的栖息地,忙碌的工作吞噬了我们自己动手的乐趣。我们抽不出时间去完成包粽子这样一道可以创造美食奇迹的工序。于是,我们走进超市,奔向粽子卖区,选几个批量生产的粽子,然后付钱,回到家,把粽子放进微波炉。好了,这就是我们的端午,省时、省力、省钱。真是聪明的现代人的伟大创造啊!
端午,不是几个词而已,那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精神。那是中华民族之根的元素,拥有最为原始与神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