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 关鹏飞
中国封建王朝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就开始实行了,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科举制度已经历了1300余年的历史。不过一说到科举制,浮现在多数人脑海里的大都是文弱的书生、酸腐的八股文。其实从唐朝武则天开始,武举就成为科举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沿袭而下,到清代仍然盛行不衰。
清代武举制度虽然承自明代,但是受重视程度大大加深,这大概跟满族的尚武传统有关。康熙皇帝幼年即位,正值“满洲第一勇士”鳌拜擅权。康熙与一群勇武少年在宫内练习“布库”(即摔跤,满族的一种角力游戏),于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生擒鳌拜,方得以亲自执政。康熙皇帝虽然使用了计谋,但关键时刻还是要“该出手时就出手”,而且既出手后定须赢,否则再好的策略也没用。由此可见,武举在清代的特殊意义。等到清代后期,八旗子弟只会提笼架鸟,佚乐游玩,朝廷只好动用汉军镇压太平天国,清代的统治基础便日益动摇。
武举制度既然得到清朝统治者的青睐,考试科目等各方面也就日益完善。在清代,武举分四个等级。一是童子试,在县、府两级政区举行,中试者为武秀才;二是乡试,在省里举行,中试者为武举人;三是会试,在京城(即北京)进行,中试者为武进士;四是殿试,会试后已取得武进士资格者,再通过殿试分出等次,共分三等,称为“三甲”。程序和“文举”差不多。殿试以后,通常立即由兵部授予官职。各级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
武科考试分为外场和内场。外场主要考弓马技勇,又分两场:一场试马上箭法,驰马三趟,发箭九枝,三箭中靶为合格,中不到三箭者不准参加第二场;二场考步射、技勇,步射九箭,三中为合格。所谓“技勇”,实际上主要测膂力,包括开硬弓、舞大刀、拿石礩子(即专为考试而备的石块)三个项目。内场又称“程文”,相当于今天的文化课考试,主要考“策”、“论”两项。“策”相当于问答题;“论”要求按试题写一篇议论文。当时的参考书目主要有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兵书(如《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和《李卫公问对》)等。
对参加武举考试的勇士来说,内场似乎更难,因而整个清代,内场考试的难度不断降低,以适应武举者的文化水平。这就使得一向重文轻武的封建社会理所当然地更加看不起武人。清代著名学者赵翼在主持武举内场考试时,曾经发现举子的答卷非常有趣。由于古代文书要竖写,于是有的武举子在考试时把某种小字书本带进考场作弊,却把“一旦”抄成了“亘”,把“丕”抄成了“不一”。连抄都抄错,当时武人的文化水平之低,也实在难怪文人看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