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 宋文汐
20世纪前期,中国大地上正进行着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文学界也开展了一场大的革新。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揭开了白话文运动的大幕。陈独秀对胡适的主张表示支持,《新青年》便成了刊载白话文作品的有力平台。1920年1月,教育部训令全国各国民学校将一、二年级国文教科书改为白话文书写。同年4月,教育部再发通告,明令国民学校除一、二年级国文科外,其他各科教科书,亦改用白话文。至此,白话文运动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在白话文推行了十多年之后的1932年,清华大学中文系招收新生,时任代理系主任的刘文典(字叔雅)先生请陈寅恪先生代拟试题,于是考卷上便出现了一道命题作文《梦游清华园记》和一个与时代新风相忤的对子题——三字对“孙行者”。当时对出这个对子的人凤毛麟角,据说著名语言学家周祖谟先生、历史学家张政烺先生便是对以“胡适之”而使得该对子广为流播的智巧之人。周祖谟先生自述曾想到“王引之”亦可作对。据说当时考生对出的还有“祖冲之”、“王献之”、“韩退之”等,都使陈老颇为赞赏。
此题一出,舆论大哗。有人认为如此出题太不严肃,有负清华大学的堂堂盛名;有人指责陈寅恪是在开历史倒车;更有人引申其意,认为这是陈寅恪在以旧学向新学提出挑战。翻阅陈先生的书作,我们便能明了他的寓意所在。在《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一文中,陈先生明确提出:对对子能表现中国语文特性的多个方面,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别虚实字及其应用、能否分别平仄声,测验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以及测验思想条理。
谈及该联缘起,陈先生在《附记》中提到,因苏东坡诗有“前生恐是卢行者,后学过呼韩退之”一联,其中“韩”、“卢”为犬名,“行”与“退”皆步履进退之动词,“者”与“之”俱为虚字,故而他盛赞此联“可称极中国对仗文学之能事”。陈先生从对对子的意义、音韵、技巧出发,为“孙行者”自拟的对句正是“胡适之”。他自陈,当时能通解他本意的,唯有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前辈大师皆国学功底深厚,无论耕耘于哪个领域,传统文化的功力皆令我等晚辈高山仰止。
时至今日,白话文无论就书写还是日常口语来说,都已经在当代语文中占据了不可撼动的地位。虽然我们必须承认推广白话文对教育普及的重要意义,但流传千年的文言文由于其言简意赅和内涵丰富,依然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绝好素材。如今在语文考试的附加题里偶尔还会出现对对子等传统题型,但不少考生的古文功底却不能不令人心酸。在国民素质已经普遍提高的今天,适当在考试中引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基础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素质、传承我国文化传统可以说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