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堂老师

发布时间:2012-06-04 期号:

姚小鸥

  回郑州看望母亲时,我很想去看看杨秀堂老师。

  我没上过高中,1965年初中毕业,上了一个半工半读的职业学校学会计,1966年就来了文革,读不成书了,所以初中的教育对我至关重要。初中的生活奠定了我一生的基调,因此初中的老师给我的印象很深,其中以杨老师为最。

  我给一位老同学打电话,请他帮助联系。他告诉我,杨老师这会儿正在我家附近的运动场打门球。我快步赶去,见了面,老师很高兴,我俩找了两块木板垫着坐在球场的水泥台儿上聊起来。

  杨老师不是我的班主任,只是语文课的任课老师,可我拿到博士学位后,回母校第一个看望的老师是他。那年去他家探望,出门碰上了和他住一个楼的初中时的班主任老师,师生都觉得有些尴尬。第二天,我带了点礼物到班主任家小坐,算是补足礼数。从这件事不难看出,我和杨老师感情更深些。

  谈话中,我提到初中时的第一次作文。1962年,我考入郑州四中,初一的语文课是杨老师教的。第一次作文题目是《给家长的信》。杨老师把我的那篇作文在课堂上读给同学们听,并且大加表扬。杨老师评论说,这篇作文语言流畅,内容又充实,没有什么套话,文章这样写才好。作文中有几句话谈到他本人,说他坚持讲普通话。讲普通话在今天是小事,但杨老师出身农村家庭,那个年代,在内地中小城市的日常生活中坚持讲普通话是需要勇气的。我清楚地记得,读到这里,杨老师有点不好意思地说:“这是表扬我喽。”我问杨老师,您当时多大年龄?老师回答说,29岁。他说:“我是1960年从郑州师范学院毕业的,头一班学生教了两年,你们是我教的第二班学生。”

  从我今天的角度来看,29岁还是个娃娃,但有热情、有朝气,即使经验不够,不妨碍教好课。上面说的是50年前发生的事。50年了!有多少老师能够让学生在50年后还记得他的一堂课呢?

  杨老师在谈话中向我咨询孙女上大学的事。我问他,这是哪个儿子的女儿?回答说,小儿子,就是你教过的那个,现在是外科医生,和你一样,也是博士生导师了。听到老师这样说,我稍稍愣了一下,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说:您给我一个他的联系方式吧,我们师兄弟之间应该有些来往。杨老师笑着说,你是他的老师啊,怎么说是师兄弟呢?我这才想起来:我考上大学后,有空常去看老师。杨老师的小儿子当时正在为高考奋战,我跑去给他打气,有时给他讲些高考经验,或许辅导过一点语文、外语之类,具体什么内容,记不很清了,只记得地点一般是在学校东边二层小办公楼中杨老师的住室里,或者老师住室隔壁的教导处。老师的儿子当然是我的师弟,辨清楚这些名分并不是最重要的,让我感慨的是,30年了,老师还记得学生给他办的这点小事。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