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任 晔
1279年,随着南宋末代皇帝赵昺(bǐng)投海自尽,元政权基本将中国全境纳入其统治之下。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元朝早期统治者并未效法前朝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的旧例,而是任用贵族子弟并从中选拔表现突出的胥吏担任中低级官员。在这种情况下,中原大地在半个多世纪内都未曾正式开过科举考试。士子们丧失了传统的通过读书科考以谋取官位的出路,人才被埋没,朝堂上很难见到文学之士。
元仁宗在潜邸做太子时,即有一批儒士随侍其左右,学识渊博的李孟更是备受仁宗的尊重与信任。仁宗登基后,重用这批儒臣,并在他们的建议下推行改革,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开科举。
皇庆二年(1313年),元仁宗下诏,于次年开科。这是元朝建立后的首次科举考试,因是年为延祐元年(1314年),而被称为“延祐初科”。这次时隔半个多世纪后首次恢复科考,标志着读书人终于有机会凭借自己的学识获得官职与地位,从而在士人阶层中引起了极大的震动,被誉为“如阳春布获阴崖冰谷,荄粒无不翘达”,反映了士子对于重开科举如久旱逢甘霖般的激动与喜悦。元朝定都北京,称“大都”,历代帝王都在此居住并处理政务,此次延祐初科的会试地点也就选在了北京。一时间,满怀憧憬的士子从四面八方云集北京。由于长期没有举行科举,所以希望通过这次考试获取地位的人格外多。68岁的宿儒陆文圭获得了乡举,75岁的赵仪可也从庐陵赶来,“犹攘臂盱衡,不自谓其老也”,其对这次科举开办激动不已。
延祐初科的知贡举官就是李孟。李孟始终致力于复兴儒学,对于此次科举的举行很是兴奋。他在《初科知贡举》中写道:“百年场屋事初行,一夕文星聚帝京。豹管敢窥天下事,龙头谁占日边名?”反映了延祐初科士子云集北京的热烈气氛。此次科举的场地也仿照宋代贡院而建立试院,举人入院前都要接受检查,考试时每人一间席房,由一名军士监督,不允许随意走动,三场考试结束后退出考场。元朝分左右榜取士,左榜取汉人、南人;右榜取蒙古人、色目人。两榜判卷完毕后,分别以敕黄纸书写,张贴在中书省红门左右。新进士不但要拜会考官,还要在先生庙前行礼,并将名字刻于国子监内的石碑上。
由于科举长期停废,此科录取的标准并没有过于严格,落第者也往往给予赏赐。延祐二年,会试结束后,仁宗皇帝亲自廷试进士,定右榜以护都沓儿为首,共16人;左榜以张起岩为首,共40人。
延祐初科后,元朝科举虽因政坛变迁而数次遭废,但毕竟开了以文学取士的先河,同时还为国家选拔了一批人才,刺激了儒学的发展与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