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与北京 明清新科进士的簪花礼

发布时间:2012-05-24 期号:

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 郭云洁

  在明、清两代,殿试结果出来之后,黄榜由宫内传出,张贴在长安左门外临时搭建的龙篷中。举子们一旦金榜题名,便由此“鱼跃龙门”,走上仕途,集荣耀于一身。《大明会典》记载,状元须由皇帝钦点,顺天府官用伞盖仪仗把他送回府第。次日,礼部宴请新科状元以及诸位进士,名曰“恩荣宴”,并特别指令内大臣一名主持招待,阅卷官和各位执事也参加。宴会上,新科进士与官员人等皆簪花一枝,所簪之花由彩绸、彩绢剪裁而成,其上小铜牌印着“恩荣宴”三字。只有状元所簪之花,枝叶皆为白银打造,并饰以翠羽;小牌为鎏金银牌,以区别于其他进士。

  到了清朝,新科进士簪花之礼仍被沿用。据《大清会典则例》记载:张榜之日,尹丞亲自于长安左门外为头甲三进士簪花披红,令鼓乐护送一干人等赴宴并送回府第。从顺治十五年(1658年)开始,殿试传胪后三日方举行恩荣宴,进士与执事各官簪花亦成为定制。工部负责采办赴宴彩花五百枝,其中包括状元所戴金饰银花一枝。

  簪花即在头上戴花,可为鲜花,亦可为绢花等仿花。说起戴花,通常被说成是女性的专利。花朵的娇艳与阴柔之美与男性威武的阳刚之气看似不大相称,但实际上男子簪花的习俗古已有之。在唐代九九重阳之日,人们不分男女老幼,遍插茱萸而登高。宋时,每逢重阳节,簪插菊花也为人们所群趋乐行。文人雅士饮酒簪菊,留下很多佳句为后人吟诵。唐宋簪花之风并非只在重阳佳节。花朵代表着吉祥和富贵,又饱含春意,备受人们喜爱,男子自然也不例外。

  花作为吉祥喜庆的符号为百官群臣所簪戴,而作为荣誉的象征则为新科进士所专有。唐代曲江宴上为新科进士庆祝,便要簪花,并要选出年纪最轻者为探花郎,乘马游遍京城名园,正所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宋朝为新科进士举宴称为“闻喜宴”,皇帝亲自为进士簪花,在太宗时即成定制。史籍记载,司马光生性不喜华糜之物,20岁登科时受皇帝赐花,却独不肯簪戴。其同年劝之“君赐不可违”,他最终还是头戴一朵以应景助兴。

  明清新科进士的簪花制度已然更加细化,一甲前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借簪金花以示殊荣。陈康祺《郎潜纪闻》载,新科进士拜谒簪花礼,有备用金花一枝,为总理执事携归。时钱棨夺得三元。钱为翁方纲所得之士,故备用金花为翁公椟藏。钱棨县、府、院三试均得第一,为秀才“小三元”,乡、会、殿三试又均拔头筹,成为中国考试史上唯一“连中六元”的状元,以致轰动朝野,甚至被乾隆皇帝视为千载难逢的太平盛世之象,御赐《三元诗》。由此可见,翁方纲所藏的“六元”状元金花当为历史上最具分量的一枝了。

  明清时期,民间已无复唐宋男子簪花的盛况,除去在宋代形成的新郎戴花的习俗得以保留外,男子簪花就只有在新科进士中一见了。毕竟,人生最得意之处无过于洞房花烛夜和金榜题名时。如今,男子与花的距离随着科举制度废止愈久而愈远了。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