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石 莹
元仁宗延祐元年(1313年),北京举行了元代历史上第一次科举考试,称作“延祐初科”。而在此前的元太宗十年(1238年),北京就曾作为燕京路而参与了元代历史上第一次选拔儒士的考试——“戊戌选试”。
因1238年为戊戌年,故当年的考试被称为“戊戌选试”。戊戌选试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举考试,而是在公元1313年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考试前的一次尝试。
元太宗窝阔台攻灭金国、夺取南宋大片土地之后,以耶律楚材为中书令,负责征收汉地的赋税并管理那里的民政。具有极高儒学素养的耶律楚材认为,治理汉地必须要依靠饱读诗书的儒士。他提出“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儒臣之事也,非积数十年,殆未易成也”,希望能够恢复科举取士的制度,选拔儒士进入统治阶层。这一建议受到了元太宗的重视。
在耶律楚材、郭德海等人的建议下,窝阔台于公元1237年颁布了《丁酉诏令》,“委令断事官蒙格德依与山西东路征收课程所长官刘中遍诸路一同监试。仍将论及经义、词赋分为三科,作三日程试。专治一科为一经,或有能兼者但不失文义者为中选。其中选儒人,与各住处达鲁花赤管民官一同商量公事勾当者。随后照依先降条理,开辟举场,精选入仕,续听朝命”。诏书中规定,各地方以“路”为单位对儒士进行考试,内容为传统的经义与词赋,在选中后朝廷还需进一步选拔。
北京曾长期作为金代的首都,是中原地区政治、文化的中心,不但设有最高学府——国子监,许多宿儒名士也都在此居住。铁木真攻占北京后,在这里设置燕京路,将其纳入了元政权的版图,并建立宣圣庙,统领中原地区文政。耶律楚材负责处理中原政务后,又设立了编修所,招纳了许多文士,延续了北京文化中心的地位。戊戌选试中,考试场所设在各路长官的府邸或其附近。文化发展程度较高的燕京路也参与其中,考场设在今天的大兴区。
戊戌选试在全国范围内选拔出了4000多名儒士,使他们得以脱离作为奴隶的境遇,同时免去了他们的徭役与苛捐杂税。然而,戊戌选试固然有其积极的影响,但作用却十分有限,远远没有实现最初设立的目标。其最初拟定的再辟举场,进一步选拔人才入朝为官的计划,因为受到多方面的反对与质疑而作罢,中选的儒士也很难由此入仕,绝大多数都没有留下记载。相比之下,北京地区的中选儒士情况较为乐观。编修所的设置给了这些儒士一个获取禄位的机会,这在元朝统治之初是较为难得的。
戊戌选试虽然失败,但对于北京而言,为延祐年间承办盛大的会试提供了可参照的经验。在科举制的发展方面,其开创了元代考试取士的先河,为70余年后的延祐初科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