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孩子的言行感受社会文明

发布时间:2012-04-18 期号:

王 越

  前不久,我携家人外出旅游。正值假日,游人如织。越是这个时候,越考验国民的文明素质和水平。

  在游览景区餐厅用餐后,我们走到洗手间,见门口人们在排队,我也很自然地站在队伍后面。快排到我时,一个三四十岁的中年妇女径直走到队伍前面,并站在厕位口。这时我身后传来一个不大但听得很清晰的声音:“阿姨,我们都一直在排队。”我循声望去,说话的是我身后的两个中学生模样的人。那位插队的妇女不以为然地大声地喝斥道:“你们也走进来呀!谁让你们不走进来呀?”声音很高,理直气壮。要是往常,我会瞪着那位不自觉、不讲文明的妇女,对她的行为侧目而视,但是现在我必须挺身而出。我大声说:“那几个学生说得对,就是要排队,要讲秩序。”那妇女还辩解:“我在里面等也是排队!”我说:“女士,你不在后边排队,直接站在前边,那秩序不就乱了吗?给孩子们做个榜样吧!”那位妇女没话了,灰溜溜地走到队伍后面去。我想我之所以站出来给讲秩序的中学生撑腰,是要告诉她们,孩子们,你们做得对,对不文明的行为就是要勇于站出来阻止,也给那位不文明的成年人上一课。对文明的理解,不是靠埋怨,不是靠漠视,而是要靠行动。那几个中学生用实际行动维护了文明的行为,让不文明行为者无地自容。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北京更是文明古都。现在倡导的北京精神就包含“包容、厚德”等要素,就是替别人着想,也就是无私。几千年的文明传统代代传承下来,只可惜,当今有些人没有信仰,拜金、自私。像前面讲的那位中年妇女,她的主观愿望就是只考虑自己方便,而不顾别人的利益,说白了就是自私,就是损人利己,这绝不是懂文明、有素质的体现,更谈不上修养。我们常常听到某些人说别人如何素质低,其实抱怨不如制止,漠视不如行动,每个人都从我做起,从脚下做起,用个体文明的行动来感染周围的人,从而推动整个社会乃至国家的文明进程,这才是我们当下极需要做的。

  可喜的是,从那几个中学生身上,我看到了希望。我也常听到别的家长说每次出门都会因为乱扔垃圾或随地吐痰而受到孩子批评。这就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结果。

  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文明则中国文明。孩子们用自己的文明举动给我们大人上了沉重的一课。我想,文明的习惯不是空喊口号,而是用实际行动从小事做起,于细节处见精神。前面提到的小事看似简单,但要人人能做到,也是一种考验和锻炼。当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守秩序,包容他人,懂得谦让,少抱怨,多行动时,我们时代的文明脚步就会加快了,我们社会的文明程度也就提高了。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