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剑飞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庐山五老峰东南麓,拥有山林3000亩,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山环水合,松涛阵阵,泉水淙淙,幽静清邃。书院“始于唐、盛于宋,沿于元明清”,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为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
白鹿的故事
唐朝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河南洛阳学者李渤与兄李涉在此隐居读书。相传李渤驯养了一只白鹿自娱。这只白鹿极有灵性,温顺可爱,出入常常跟随着李渤。它能够跋涉几十里路到南康府(今江西省星子县)为李渤购买笔墨纸砚、沽酒、投递书简。李渤需要购买文具、日用品时,只要写一张纸条,再把所需银两放进一个竹筐挂在鹿角上,白鹿就会独自购买回物品,从未出过差错。因此人们把这只温顺通人性的白鹿尊称为“神鹿”,称李渤为“白鹿先生”,李渤读书的山坳为“白鹿洞”。
后来李渤经大文豪韩愈举荐,出任江州(今九江)刺史,在白鹿洞广植花木,修建台榭,成为各方文人聚会讲学吟咏的场所。南唐升元年间(公元940年),朝廷在此建立“庐山国学”。北宋之初,江州乡贤在这里建起了书院。白鹿洞书院之名自此开始。
近年来,为了弥补白鹿洞书院无白鹿的遗憾,管理方引进了一对地中海白鹿。目前这对白鹿已生下一只小白鹿,为书院平添了一分情趣。
朱熹的贡献
说起白鹿洞书院,就不得不提到朱熹。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对书院影响最大的人。
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出任南康知军。在任上,他为白鹿洞书院修缮屋宇,筹措学田,征聚图书,制定课程,延聘师长,招收生徒,制订学规,自任洞主并亲自登台讲学。朱熹确定了书院的办学条规和宗旨,并奏请赐额及御书,从此吸引了历朝历代海内外知名学者如陆象山、王阳明等人在此讲学。
朱熹全面复兴白鹿洞书院,是中国教育史、书院史上的重大事件,对后世书院的发展、学校的建设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故而近代大学者胡适指出:“白鹿洞,代表中国近世700年宋学即理学的大趋势。”
作为大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的朱熹,对读书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这六种读书法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
丹桂亭、棂星门、状元桥
丹桂亭位于先贤书院(白鹿洞书院的第一座院落)内。这座四角亭内有一方石碑,上书“紫阳手植丹桂”,是光绪四年(1878年)时任赣州知府的岭南人曹秉浚所题写。亭前左右各有一株桂花树,枝繁叶茂,已有几百岁了。据说过去学子们为了登科折桂讨吉利,竟然把这两株桂花树树枝折光了。
棂星门位于白鹿洞书院第二座院落前。这座六柱五门五楼的冲天式石质牌坊是书院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它是明朝成化年间的遗物,距今已有500多年了。石柱上布满绿苔,泛着幽幽青光,见证着沧桑的历史。古代传说“棂星”即“文曲星”,以它命名,寓意此处人才辈出。
穿过棂星门有一个水池,叫做“泮池”,池上有座单孔石拱桥,叫做“泮桥”,如今改叫“状元桥”。不少学生为了博个彩头,纷纷排队从桥上走过,希望能考上理想的学校。这能给旅行生活增添乐趣,却原来是认真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