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澍春
清明作为中国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作为民风百俗之一而源远流长,历久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生动描绘了当年的民间百态。
对于进入农业时代的中国来说,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它源起于汉代,前身是失传已久的“寒食节”。所谓寒食,就是在清明时节,不能动火烧煮,只能吃事先准备好的冷食。关于寒食节,最普遍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之推。这是一段备受历代文人歌咏的介之推与晋文公“施恩”与“感恩”的故事。这个历史典故对当今社会的道德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清明节自唐宋成为民俗节日之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演进,渐渐产生了由神圣祭祀向世俗娱乐转化的趋向。这种趋向在都市表现得尤其明显。清明祭墓成为踏青、春游的假日时光,人们到郊外园地去踏青,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墓前分享祭品、焚烧纸钱的习俗,渐渐被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现代人以鲜花追忆先人的文明行为所代替。
在清明这一天,各地常见的习俗有荡秋千、拔河、扑蝶、采百草、放风筝、插柳、植树等娱乐活动。“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三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这正是这个节日人们娱乐景象的生动写照。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插柳与戴柳也是清明特有的风习时尚。柳树为春季应时佳木,得春气之先,相传民间新火的传递也是以柳条传送的。民国时期,插柳日还曾一度成为“植树节”。
清明将至,面对缕缕春风,我们的思绪似穿越千年,置身东晋王羲之清明时节与友人一起流觞曲水,想他欢饮吟咏之际挥毫写下了那篇书文俱佳、人称“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洒脱;感受宋人吴惟信在享受着“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的闲适;悲叹明人高启则在战乱中发出“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的慨叹;无奈于北宋黄庭坚抒发“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的郁闷……
清明节现已被定为法定传统节日。在中国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和美妙传说。它们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道德风尚和价值观念,它们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因此千百年来长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