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成 城
女真进士科是金朝女真族统治者针对本民族而创立的新制度,这种考试选拔制度的最大创新之处在于它使用的不是汉字,而是女真文字。金太祖阿骨打在天辅三年(1120年)八月,颁行女真大字。女真大字仿汉字的楷书,结合契丹字制度而创成。天眷元年(1138年),金熙宗又创立了女真小字。小字比大字的笔画要简单。女真文字是大、小字并行。大定四年(1164年),金世宗创立了译经所,翻译了大量的汉族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孝经》、《史记》等,颁行全国,并办学校,组织良家子弟学习。
大定十三年(1173年),金朝在京师中都(今北京市)举行了首届女真进士考试,每场试策一道,限500字以上。女真进士科设立之初,女真人免乡试,直接参加府试,会试、御试与汉人同制。在科举的刺激下,随着女真族士人文化水平的迅速提高,至大定二十年(1180年),女真进士科增加试诗,策用女真大字,诗用小字。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又增加试论,以诗、策合格为中选,而以论定其名次。从此,女真进士科又称为策论进士科。为了防止女真进士染上文弱之风、保持女真族的骑射之术,金朝还规定女真人年45以下进士及第后需试射。
科场监检严格是金朝科举的另一个特点。除了严格选考官、实行亲属回避、弥封、誊录制度以外,为了防止科场作弊,凡府试、会试,每4名举子差1军人监考,并以官1人弹压。御试女真进士则差弩手及随局承应人,试汉进士则差亲军,每人各1名,皆用不识字者,另外还有不少巡护军卫。对举子入场时的搜检极严,以至于一度采用“解发、袒衣,索取耳鼻”的办法。这种过于严厉的防范,有时会引起应试者的厌恶,如耶律履“尝以乡赋一试有司,见露索失体,即拂衣去”。一些大臣也认为如此搜检有亏待士子之礼,因此金朝科举多数时候是让举子在入场时就沐浴、更换官方提供的衣服,以防止科场夹带。这种防作弊办法在中国科举史上也是颇为独特的。
女真进士科从创立到结束,一共举行了20科考试,每科录取三四十人,最多不会超过50人。女真进士科的设立,使女真族中的优秀分子得以脱颖而出,改变了女真官员的成分。在金朝前期,女真人多担任武职,而女真进士科开创以后,女真进士开始出任文官,甚至进入翰林院应奉文字。
女真进士科提升了女真人的文化素质,促进了汉文化的北移,加速了民族融合,其中一些做法,在中国科举史上不失为创举。金国也因此具有了以儒家文化为内涵,以军事实力为后盾的大国风范,并为后来蒙古族、满族统一中国后巩固元朝、清朝的统治所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