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与北京 科举成于“制”而败于“度”

发布时间:2012-03-19 期号:

北京励志堂科举匾额博物馆馆长 姚远利

  中国科举,成于“制”,而败于“度”。这一论点的提出,完全基于众多专家学者对中国科举制度已达成共识的评价,即科举制度是一个“利大于弊,弊端突出的好制度”。这里只是试图从剖析“制度”二字入手,用最少的文字,提纲挈领表达出这种评价,道出千年科举制度“利弊成败”所在,揭示这一“制度”饱受诟病,却能沿用1300年之久,最终依然被废除的根本原因。

  “制度”是治理国家之法则,“制度”一词,最早出现在《易·节》之中,曰:“节以制度”。古代制度,是古代法令和礼俗的总称,是统治者为实现某种政治目的,并为保证其实施效果所建立的规范。“制”与“度”,不是简单的重叠,其所规范内涵不同,在作用上也各有侧重,主从分明,相互制约,相互依托,互为表里。

  “制”是本,是总则框架,确定了“制”的宗旨和目的,具有相对稳定性,是“度”产生的基础,同时节制“度”,使其不害“制”。

  而“度”,则是“制”存在的条件,是“制”的量化,是细则,是具体的标准,可操作性强,并具有相对的灵活性,可因时而调整,不断完善。

  一项制度,当“制”与“度”和谐统一之时,就会产生最佳效果,达到预期目的。当“度”偏离了“制”的框架,与“制”的宗旨和根本目的相抵触,或“制”束缚了“度”因时而变的灵活性时,这种“制”与“度”的不统一就会使制度的作用遭到破坏,产生严重后果。

  中国科举的历史表明,此项制度成于“制”

一、此“制”具有合理性

  科举之制以孔子“学而优则仕”为核心思想,以儒家学说为衡量和选拔官员的理论基础和范本,达到国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实现贤能治国、精英统治的政治目的,开辟了一条下层人士向上层流动的渠道,使读书人建功立业、荣华富贵的公心与私心欲得以实现,符合社会发展需求,顺应了民心,起到了牢笼天下英才的作用。

二、此“制”具有严密性

  所有科举制度都是国家法律或以法律为依托而制定的,经历代不断完善,形成了一套严密选官体系。从选考等级至科名层次,从考试年份月份到录取名额,从贡院设席分舍,到入场搜检,从帘分内外各司其职,至判卷糊名、誊录、对读程序,到舞弊判罚,包括赶考路费发放,无不有严格规定。科举其“制”,环环相扣,保证了科举选拔官员的一切按程序实施,保证了选拔官员质量和公平性。

三、此“制”具有公正性

  科举制度的核心,在于其“制”严格体现公开、公平、公正,摈弃了门阀世袭之弊,成绩面前人人平等,择优录取,优胜劣汰,使“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现实,开辟了一条人才流动的渠道,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四、此“制”具有民主性

  科举之“制”,其平等择优的原则,已具有超越封建时代的特征,具有一定的现代性。考试选官必须公开、公平、公正,已成天下共识,使此“制”成为天下之公,已非任何特权阶层和帝王个人所能垄断。它形成了一种强大的舆论监督力量,令帝王不敢有丝毫懈怠,令王公贵族不敢以身试法,首开古代民主意识之先河。

  正是由于此“制”的优越性,才使中国科举选官的机制延续了1300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为西方国家所借鉴,建立了卓有成效的“文官制”。

  此“制”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并无过错,但有禁锢读书人思想的消极作用,尤其是清中期后不能与时俱进,不能兼容并蓄,极力排斥外来先进思想、先进技术的进入和融合,钳制了“度”的自我完善机制,成为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的根本原因。

  中国科举的历史表明,此项制度败于“度”

  “度”是科举制度开科取士、衡量人才、选拔人才的尺度和准绳,是具体的评判标准。科举自唐确立之后,唐宋元明清历朝对科举制度均发生过激烈的“存废”之争,其争论焦点不在于“制”,而在于选拔官员之“度”,即选拔官员的标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当政治、经济、文化在世界上处于进步阶段时,无论是唐兴诗赋,还是宋元考经义、论、策,或是明初的八股文,用此“度”选拔人才的弊端尚不显著。明代中期以后,当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已迈开资本主义的脚步,用八股文为“度”,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其弊端日渐凸显。

  及至清代,统治者闭关锁国,妄自尊大,无视世界变化,造成中国落后西方之现实。其“度”依然固守明“制”,滞而不变,选拔官员的考试内容依然是《四书》《五经》,考试之文式依然是八股。这“度”的内容与文式严重禁锢了士子精神思想,视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意识学说为异端,加以压制与迫害,致使所选拔之官员虽满腹经纶,却因缺少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而不堪重用,无法承担治理国家使之强盛之重任,以致背离了贤能治国、精英统治之“制”的宗旨,造成了以“度”害“制”之结果。

  科举其“制”虽佳,而“度”泥古不变,致使1300年的科举制度,无法应付3000年未有之变局,终因不变之“度”而废科举之“制”。科举制度成为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替罪羊,也属必然。

  中国科举成于“制”而败于“度”这一观点,西方文官制度的形成应是最好的例证。西方国家正是借鉴了中国科举这一公正、客观、科学的选拔人才机制,置换成西方选拔人才的标准与尺度,成就了西方文官制,促进了文明发展。可以说,西方人是借东方科举之石,琢成了西方文官制之美玉。

  通过对科举“制”与“度”的剖析,联想现实生活之中,从国家到地方,凡问题严重之处,根子皆在制度。当前,人们对高考制度、教育体制抨击强烈,但批评往往笼统。如果,分别从“制”与“度”两个方面考量中国的教育体制和高考制度,可能改革会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