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 李 凤
自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直至清末废除科举,北京一直是全国首都,也是顺天府的首府,顺天府乡试、全国会试都在北京举行。当时的考场“贡院”,其旧址在今天建国门内大街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附近的街名,比如“贡院西街”、“贡院东街”、“贡院头条”、“贡院二条”等,还保留着当年的痕迹。
这一片区域,曾是元代礼部旧址。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将其改建成坐北朝南的贡院,作为科举考场,此后又经数次修葺、扩建。贡院中路有明远楼、至公堂、聚奎堂、会经堂等建筑,东西两旁是供考生答卷的考棚,共9000多间,按《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次序排布。
为了防止考生作弊,考棚都是一间一间隔断的,每个单间称为“号房”(又称“号子”、“号舍”)。考试分3场,每场3天,9天之中,考生吃喝拉撒睡都在号房里,不得随意离开。房内有上下两块木板,白天将木板拆开,上面的当书桌,下面的当凳子,晚上则拼在一起当床。号房里为考生准备了一盆炭火,一根蜡烛,以保证考生的正常取暖和照明。
明初财力有限,贡院建筑比较简陋,考棚都用木板和苇席搭盖而成,考生照明取暖,很容易酿成火灾。正统三年(1438年)乡试,首试头一天就发生大火。天顺七年(1463年)会试,考场夜里起火,监察御史锁门不许出入,烧死了90多个考生,伤者无数。事后,明英宗赐给死者每人一口棺材,埋葬在朝阳门外的空地上,并立碑“天下英才之墓”,时称“举人冢”。
为了防范火灾,明万历二年(1574年),首辅张居正上书皇帝,将贡院改成了砖瓦结构的房屋。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又将贡院修葺一新。竣工时,乾隆皇帝非常高兴,亲自前往视察并作诗,其中有句云:“从今不薄读书人。”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大肆破坏贡院建筑,用车直抵贡院内运取木料砖块,贡院毁损严重,无法继续使用。次年会试,由于北京仍被占领,慈禧、光绪尚在西安避难,只得改在河南开封举行。
1905年,科举考试废除。此后,贡院改为官用,后又逐渐改为民用。1949年以后,陆续在贡院旧址建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楼等建筑,明清贡院的遗迹,现已渺不可寻。
一直以来,科举考试不仅是一场文化盛事,其中更蕴藏着巨大的商机。数千考生涌入京城,吃喝住宿,购物消遣,处处都要花钱。聪明的商家瞄准了这一点,纷纷在贡院附近开起会馆、商铺,形成了“会馆一条街”、“当铺一条街”等。
所谓“会馆一条街”,指的是当时的鲤鱼胡同。这条胡同在贡院的南面,靠近古观象台,虽然已经拆除,不过其关于科举的美丽传说却流传了下来。
据传,鲤鱼胡同本叫老人胡同。有一位河南考生上京应考,因为家里贫穷,住不起旅馆,被胡同里的一位好心老人收留。考试前三天,突然下起倾盆大雨,惊雷声中,只见一条金光闪闪的鲤鱼从云端跳出来,落进了考生所在的胡同里,随即腾空而起,直向贡院飞去。人们纷纷说:“鲤鱼跃龙门,这是吉兆呀!”三天后开考,这位考生果然一举高中。
故事传开来,此后进京赶考的考生们即使绕路,也一定要经过这条胡同再进入贡院,以博取“鲤鱼跃龙门”的彩头,“鲤鱼胡同”由此得名。商人们投其所好,纷纷在胡同里开设会馆,为考生提供住宿,于是形成了“会馆一条街”。
所谓“当铺一条街”,指的则是顶银胡同。这条胡同现在还保留着,东起贡院西街,西至朝阳门南小街,南与后椅子胡同相通,北有支巷通东总布胡同。旧时考生千里赴试,遇到银钱周转不便,往往将衣物用具押给当铺,顶银子花,渐渐地这里当铺云集,“顶银胡同”由此得名。
此外,贡院周边还有不少有趣的地名,也折射了当时“科考经济”的繁荣。比如“笔管胡同”,顾名思义,是卖笔的所在;“方巾巷”则是以出售文士头巾而知名;最有趣的还要数“驴蹄子胡同”,据传当时考生都是骑驴经过此巷,踩得一街蹄痕,故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