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 李 兵
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延续一千三百年之久的官员选拔考试制度,科举对唐宋以来中国的政治、教育、文化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它不仅是中国集权封建政治体制得以延续的重要制度保障,而且是读书人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振兴或维系家庭、家族荣耀的主要途径。随着影响力的逐渐提升,科举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在社会习俗、社会心理和戏曲文学等方面都有显著表现。正因为科举长期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因此留下的种种印记使我们在废除科举百余年后的今天,依然可以或多或少地感受到它的存在。
(一)科举对士子的影响
由于科举考场设在县城、府城、省城和京城,绝大多数士子需忍受与亲人离别之苦,跋山涉水、风雨兼程赶往考场,以实现自己金榜题名的梦想。
古代交通工具仅为轿子、马车等,因此赴试对于士子来说,尤其是对边远省份的士子来说,不仅是金钱、体力的考验,也是意志和精神的挑战。为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应试前的准备,士子多会提前20天左右到达省城、京城,客栈是士子们栖身的主要场所。对于贫困的应试士子,提供免费的或廉价食宿的会馆或试馆则是其栖身之所。这种为同乡应考者提供助考的公益机构集中在京城或省城。
士子安顿之后,在继续苦读和准备入场用品的同时,需要与其他应试者切磋,以提高应试能力。经济条件宽裕的士子还会前往拜见省城、京城的名流,企求获得有关考试的信息。
考生入场之后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写出出色的八股文。明代乡试头场写七篇八股文,要求每篇写200—300字左右。清代中期开始,乡试头场写三篇八股文,一首试帖诗。第二场根据命题写五篇八股文。每篇八股文700字左右。第三场策问,需要回答五道题目,策问每题回答也需300字以上。因此,考生应试时不仅需要忍受生活的艰辛,还必须承受因答题带来的巨大精神压力。
科举考试的录取率极低,士子们只有写出近乎完美的八股文才有可能博得主考官的赏识,其精神压力之大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因此,考生在贡院中生病、自杀、自残等是屡见不鲜的。
然而,因为古人无法对科举考场内发生的意外事件作出科学的、合理的解释,便认为是鬼神主宰、恩怨相报的结果。尽管这是古人迷信思想的表现,但通过宣扬本来并不存在的科场恩怨报应的故事,客观上给考生一种无形的外在约束力,让他们平时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加强道德修养,因此这种无形的约束力被转化为道德自律,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科举无法考察考生道德品质的缺憾。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