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 科举考试的考场——贡院

发布时间:2011-10-31 期号: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 李 兵

(续10月22日第693期)

(六)贡院规制

  由于贡院、考棚或试院是科举考试进行的场所,因此完善的贡院制度,是实现科举公正取士、杜绝徇私舞弊的关键。明清贡院规制包括考生点名识认、入场搜检、考场纪律、试卷处理、内帘阅卷、录取名单的确定与公布等,每一环节都有明确的规定,对于作弊者有严厉的处罚措施。

  科举入场有非常严格的点名识认程序。考生需要按照规定在答题纸上填写籍贯、有无犯过及冒名顶替、年龄、外貌特征、父祖三代姓名等,以此作为点名识认的重要依据。考生入场时,考场工作人员会严格核对考生信息,防止考生代考或者身世不清。

  乡会试期间,均于前一天点名入考场。因考生人数众多,贡院将考生分为若干起,也称为牌,以此作为入场次序。

  因点名入场自寅时(相当于凌晨3时至5时)开始,此时天还没有亮,所以在贡院点名处竖立灯旗,点第一牌考生入场就悬挂一盏灯,第二牌挂二盏灯,依次递加。天亮以后,点名处另立一面大旗,上面写有某路第几起字样,点完一牌换一次字样。

  为防止考生代考,清代要求考生凭卷票领取答题纸,并且作为交卷的凭证。领取答卷纸后,考生要在卷首上认真写好自己的籍贯、姓名、年龄、相貌等信息。

  清代考生交卷时,接收试卷的官员仔细检查考生的考卷,并核对考生的身份之后,并发给考生照出籖,以防止考生代考。

  尽管点名识认的制度非常严密,还是不能杜绝冒名顶替代考的舞弊行为。明清时期,代考舞弊愈演愈烈,在童试阶段尤其明显。

  传递是在考场内违反规定传递与考试有关的文字资料,是科场中常见的舞弊行为。

  夹带是指将与考试有关的文书、答案等私藏衣物之中带入考场,以便在考试时抄录、参阅。尽管清廷制定了极为严苛的搜检程序和处罚措施,但夹带舞弊仍屡禁不绝。

  由于科举是否公正直接关乎考生的前途与命运,因此考生对有关科举舞弊的任何消息都非常关注,甚至会为考官处理舞弊不公而采取暴力抗争。

(续 完)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