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 李 兵
(续9月14日第685期)
(三)江南贡院
位于南京的江南贡院又称“南闱”。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南京建有考棚,为解送考试的场所。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江南贡院为乡试、会试考场。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江南贡院仅为江南士子乡试的考场。清代江南贡院是安徽、江苏两省乡试考场,为全国规模最大的贡院。
江南贡院正门分三门,中门上悬“贡院”匾,左书“辟门”,右书“吁俊”。二门分五门,中门上书“天开文运”,东门书“博鹏”,又东门书“振鹭”,西门书“起凤”,又西门书“和鸾”。三门为龙门。
江南贡院明远楼为三层木结构建筑,始建于明代,道光年间(1821—1850年)重建,上悬有一幅相传为清初著名戏剧家李渔所作的对联,上联为:“距令若霜严,看多士俯伏低徊,群嚣尽息”;下联为:“襟期同月朗,喜此地江山人物,一览无余”,对联准确而生动地描述了明远楼便于监考的特点。
明清时期,江南贡院的规模不断扩大,至晚清,号舍多达20644间。顺治二年(1645年),清廷将江苏、安徽、上海合而为一,称江南省,省会设在南京。康熙六年(1667年),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然而乡试沿袭明制,两省考生乡试均在江南贡院应乡试。
因乡试时间是农历八月,江南地区晴天则烈日当空,雨天则大雨滂沱。为防止日晒雨淋,考生往往会挂上油布,白天挂在号巷上,晚上做号舍门帘,这样使本来狭窄的号巷显得更加拥挤。明清两代,无数江南才子曾经在这号巷中屈身应试,江南贡院考中的举人在会试、殿试中有着极强的竞争力,仅清代从江南贡院走出去的状元就多达58名(江苏49名,安徽9名),占整个清代114名状元的半壁江山,他们之中不少人成为清廷重臣。然而,由于明清实行分省录取,清代江南乡试录取名额也在一百二十名左右,录取比率接近二百分之一,因此大多数的江南士子不能逃脱名落孙山的命运,只能蹉跎一生。科举废除之后,江南贡院也失去了昔日的繁华。1918年,国民政府下令拆除贡院。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