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育英中学高级教师 齐丽娟
夏日偶翻诗书,读到宋代诗人“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的诗句,凉意顿生,在这潮湿闷热的暑季,急切盼望着“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美好时刻的到来。
立秋,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之一,在每年的8月7日、8日或9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我国以立秋为秋季的开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我国历法将一年分为24节气72候,其中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是指立秋之后,天高气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升腾;并且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暑去秋来,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早在三千年前的周朝时期,就有天子带领诸侯卿大夫到西郊迎秋,举行祭祀礼仪。更有趣的是,宋代《梦梁录》记载:“立秋日,太史局委官吏于禁廷内,以梧桐树植于殿下,俟交立秋时,太史官穿秉奏曰:‘秋来。’其时梧叶应声飞落一二片,以寓报秋意。”也就是宋代立秋这天在宫内举行“报秋”仪式。
在民间,立秋也是重要的节日,《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立秋日,满街卖楸叶,妇女儿童辈,皆剪成花样戴之。”这一习俗在今天的胶东、鲁南一代仍然流行。在我国少数民族苗族地区更是形成了一个传统的节日——赶秋节,每年立秋日举行。到这一天,苗族人民都要停止农活,身穿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涌向集会地点,参加和观看打秋千、舞狮子、玩龙灯、上刀梯等活动。大家选两位有声望的人扮成“秋老人”——秋公秋婆,向大家预祝丰收和幸福。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巴贵达惹的青年,一天他外出打猎,弯弓射箭打下一只山鹰,与山鹰同时坠落的,还有一只绣工极为精美的绣花鞋。一看就出自聪明美丽的苗寨姑娘之手。为了找到这只花鞋的主人,巴贵达惹制造了一种同时能坐8个人的秋千。立秋这天,他邀约远近村寨的男女前来打秋取乐。在相邀的青年男女中果然找到了那只花鞋的主人——美丽的姑娘七娘,后他们结成夫妻,生活十分美满幸福。此后,人们沿袭此例,年年举行这种活动。
《说文》解释“秋,禾谷熟也”。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立秋,禾谷开始成熟。《管子》中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民间谚语也称“立秋寸草都结籽”。立秋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对水分要求也很迫切,所以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之说。所以古人无论是举行仪式还是举办盛大节日迎接秋的到来,其中都蕴含着祈求天降祥瑞,保佑金秋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幸福安康的美好愿望。
针对变化的节气,民间各地流传着不同的习俗,比如北京的“贴秋膘”,立秋这天要多吃肉,以弥补夏天的消耗,储存过冬御寒的能量;天津的“咬秋”,立秋吃西瓜或香瓜可免腹泻;在江苏无锡、浙江湖州,立秋时吃西瓜喝烧酒,可免疟疾;在上海则变成向邻里亲朋互赠西瓜的习俗。甚至有些地方流传着在太阳出来之前洗澡,用太阳晒过的水洗澡,来防止生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