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研究生 李 凤
南宋洪迈《容斋四笔》卷八述人生四大得意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科举时代,金榜题名、衣锦还乡,既是寒窗苦读的士子们最美好的憧憬和梦想,也是心系考生的亲友们最真诚的期待和祝愿。
唐代的进士榜分两种:一种是殿试结束后,在固定地点张贴布告,公布录取名单,谓之“放榜”,因榜头竖黏四张黄纸,故称“金榜”,后世所谓“金榜题名”,指的就是这种榜;另一种是“榜帖”,又叫“金花帖子”,则是官方发往各地的录取公文,相当于今天的录取通知书。
唐代的不同时期,进士放榜的地点不同。据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记载,唐太宗李世民于放榜之日私幸端门,见进士们从榜下缀行而出,非常高兴,对随行侍臣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这是很有名的典故,“彀中”原指箭弩的射程范围,唐太宗此言,指天下的英雄都已被他笼络殆尽,纷纷为朝廷效力。因为此处“私幸端门”的记载,所以有人认为唐太宗时代的放榜地点是在端门附近。
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开始,贡举之事由礼部侍郎主持,进士考试在尚书省南面的礼部贡院,张榜地点也就改在礼部贡院的东墙:在东墙外再建一道短墙,高约丈余,四周绕以棘篱,以防止考生撕榜。但即便如此,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国子监考生郭东里还是跨过了棘篱,将金榜撕破。此后,为防止类似事件发生,朝廷便准备了两张榜,先出“虚榜”,稍晚一些再挂出“正榜”。
放榜的时间是与考试时间相联系的。唐代进士考试的时间不定,相应的,放榜时间也不固定,正月、二月、三月都有,而以二月为多。具体到一天中,则以清晨为多,间或也有午后放榜的,但非常罕见。二月的长安春寒料峭,放榜前夕,各种“小道消息”纷至沓来,真假莫辨,考生往往怀着忐忑的心情,通宵达旦地等待放榜。次日清晨,伴随着响亮的钟鼓之声,金榜从礼部被簇拥而出,张挂于事先建好的榜墙上。考生们摩肩接踵,纷纷在榜上寻找自己的名字,及第者欣喜若狂,落第者悻悻而归,自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进士中流行一种“泥金帖子”,即以泥金(用金箔和胶水制成的金色颜料)书写而成的帖子,附在家书之中,向家人报喜,又称“喜信”。后世常以“泥金帖子”代指科场报捷的家书。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著名诗人杨万里的族弟杨奎中举,将赴省试,杨万里赋诗为其壮行,有“淡墨榜头先快睹,泥金帖子不须封”之句,用的便是唐人典故,表达了作者对友人金榜题名的祝福,并叮嘱他及时向家里报信。诗中的“淡墨榜”即“金榜”,因榜头用淡墨书写“礼部贡院”四字,故名。
“泥金帖子”是私人信件,另有一种“金花帖子”则是官方文书,即“榜帖”。榜帖包括两部分内容:先列出主司官衔姓名,并其出生年月日、祖父名讳、私忌日期;然后从状元开始,依次罗列考生姓名,并其年龄、籍贯等,汇为一册,贴以金花,故称“金花帖子”。
榜帖发出以后,有专人送往及第进士的所在地,这里需要谈一谈当时的“进士团”。望文生义,人们很容易将“进士团”理解成新科进士结成的小团体,或如今人所谓之“亲友团”,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它是唐代长安民间兴办的盈利性的商业机构,因其做生意的对象主要为新科进士,所以名为“进士团”。放榜以后,新科进士要参加各种仪式活动,比如拜谢座主、参谒宰相,以及同年进士之间的各种宴集等,进士团便负责包办此类活动,并从中牟利。此外,进士团还为及第者个人提供一系列服务,比如代为租房、代为与名妓牵线搭桥(狎妓之风在当时的新科进士中很流行)等。而赍送榜帖,也在进士团的业务范围之内。
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吏部尚书王起知贡举,华州刺史王墀赋诗称贺,王起本人和不少及第门生都有和诗。有一个名叫高退之的写道:“何事感恩偏觉重,忽闻金榜叩柴扉。”原来,他考完后,觉得自己发挥得不好,心想定然是考不中了,便回到长安周边的盩厔山居,不想某天有人敲门,打开一看,才知自己高中进士,进士团遣人送来榜帖(此处“金榜”即榜帖)。喜事临门,及第者不论贫富,多少都要打赏点喜钱,这也是进士团积极张罗送榜的原因。
进士科在唐代很受推崇,新科进士声名鹊起,四海皆知,而登科记的编撰,更为这一追捧热潮推波助澜,由此留下了不少珍贵的科举史料。据说,每年放榜以后,贡院的小吏都要抄录及第者的姓名,将其献给士大夫子弟,以备他们应酬交际,或作为来年应考的参考。这些名册和及第者的榜帖,都是编纂登科记的资料来源。大约从中宗神龙年间(705年—707年)起,便有好事者开始纂集登科记,逐年记录考试题目,以及主考官、及第者的情况,其精细处,甚至包括及第者的家庭条件、三代的名讳和父祖的存殁等。
当时,登科记在社会上被视为光荣榜,士子们都以能上登科记为荣。据《封氏闻见记》记载,有一个叫张繟的人不幸落第,便用两手将登科记戴在头上说:“此千佛名经也。”“千佛名经”本为佛经名,不难看出张繟企羡敬慕之意。这个典故很有名,因此后世也有人径称登科记为“千佛名经”。
唐人所编登科记很多,但都没有流传下来。清道光年间,著名学者徐松广泛收集史籍、方志、类书、总集、别集、笔记小说、碑志石刻等材料,甄别去取,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编成《登科记考》三十卷。该书仿历代登科记体例,逐年列举唐代科举的主司、及第者情况,并加以考辨,是研究唐代科举史的重要专著。北京大学的孟二冬先生为其做了补正,2003年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