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有多种说法,流传比较广的有4种: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纪念孝女曹娥、古越民族图腾祭。而其中意义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当属纪念春秋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
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已被放逐沅、湘的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郢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附近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缅怀他的爱国精神,每当五月初五都要包粽子、赛龙舟,形成了今天端午节的习俗。
另外有说是纪念同是五月初五死的忠臣名将伍子胥的。伍子胥名员,父兄均为楚平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楚投吴,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夫差继位后,大败越国。子胥建议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时有谗臣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自刎。子胥视死如归地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将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传说曹父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孝女曹娥年仅14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17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
还有说是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祀。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的。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李蔚青 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