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金良
春天是个容易让人浮想联翩的季节。经过一个严冬的蛰伏,万物复苏的同时,人也会变得敏感和多情起来。初发的草芽,新生的柳枝,在文人墨客眼里,都是寄情的好物件。因此,古往今来歌春咏春的诗句便如雨后新芽,不胜枚举。虽然诗人的心情不一,让落在纸笔尖的诗句或热情,或伤怀,或慨叹,或喜悦,但每一首诗句的字里行间,都融汇着挥不去的春色春情。
在一些耳熟能详的咏春古诗中,春天其实是有时间感觉的。这感觉用言语很难描述,但用心底的感觉去触摸,就能感觉到春天正在一丝丝融化,一丝丝在暖风中飘散。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就是对春天开始的细致描写。这时候的春天,还带着年的余味,饱蘸着春节的喜庆。在爆竹的响声中,人们能感觉春天带来的暖风,这暖风绵软无力,却能吹去一个冬天的寒冷,让人从心底充满了希望。
诗人们在描写春天时,常把对春的感情寄托在春风、春雨、花草树木中。花草本无意,诗人自多情。其中,朱熹在《春日》中描写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是对春天灿烂和奔放的描写。春天虽然尚未来到,东风也尚未从遥远的南方回归,但是只要心中有了春的气息,就能提前感受春天的烂漫。等到东风拂面时,只需要一缕春风,园内园外就会是“万紫千红”。这是一个多么鲜艳而明丽的春天,就在那一朵朵、一束束恣意盛开的春花中,春天热烈而奔放地扑面而来。
诗以寄情,词以达意。每一首前人留下的咏春名句,都表达了诗人的浓浓春情,借助于春天这个欣欣向荣的季节,把感情融化在春色、春光中。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春日里,走进古诗中的词句,走进古诗中的春天,在弥漫青草清香的季节中,感受岁月沉淀下的文字的美丽,体味人生感悟过后的诗歌的魅力:在“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中,感受春天的恬静;在“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中,感受春天的俏丽;在“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中,感受春天的可爱;在“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中,感受春天的感性……
在浩瀚的古诗句中,描写春天的诗句其实如沧海一粟,就是这并不起眼的诗句,却折射出整个诗歌的灿烂辉煌。一个个平凡的字符,在诗人笔下排列后,犹如有了魔力,变得生机勃勃,变得有了灵气。诵读这些描写春的诗句,犹如走进了春天的田间地头,感受春天在草尖上的停留;犹如走进了春天轻抚的小楼轩窗,感受佳人倚楼的恬淡;犹如走进了诗人的内心,和隔着数千年历史的古人把酒言欢。
文字本没有感情,可是在诗人的笔下,每一个文字都是有生命的歌颂者;春天也本没有感情,但是经过诗人的呈现,我们眼前出现了如此多情、如此绚烂的春天。诗人赋予春天生命,通过一缕春风、一棵嫩芽、一个花蕊或一弯柳枝使春天在我们面前变得立体而生动起来。
一句句的古诗像一条缓缓流淌的溪流,春天就在这溪流中,浸润着我们的心田。虽然诗句表达出诗人的不同情感,但这些优美诗句中流淌出同样的春天,将这个多情的季节渲染得亮丽明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