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对外经贸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姜传松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是人类文明史上时空跨度最大、影响最深远、体制最完备的考试制度。而与之相伴的,则是丰厚的科举考试物质遗存,应考资料便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清代江西乡试的应考资料之一,《饯秋试诗》以诗的形式对考试准备事项进行了全面概括,备考内容完整,针对性强,对研究考试文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启发意义。
《饯秋试诗》(全称为《饯秋试诗二十八首》)最早为陕西人路润生所作,后被江西巡抚、乡试监临李文敏广为刊刻。他在该书序言中写道:“自国家以制科取士,士之奋于功名者,莫不思由此以进。江右素为文章渊薮,比岁学额递广,每三年大比,云集飙合,视昔尤盛。己卯余监临是邦,先期预饬,将《科场条例》详悉刊示,士子以违式被斥者仍复不免。兹届举行壬午正科,适于书簏中检得吾乡路润生先生《饯秋试诗》旧帙,举场屋易犯各戒,联以韵语,逐一分注,不啻当头棒喝,爰付之梓,以为多士勖。他日秋风得意、同上春官尤愿时,取先生篇终注语互相策励,但能为子由,不患无欧阳公也,余日望之矣。”可见,李文敏刊刻的《饯秋试诗》是一部考试指导书,其目的在于减少江西士子的考场失误,以期其早登龙廷。
《饯秋试诗》主要包括考前准备、答题注意事项、试卷书写保管注意事项、五经文和策题写作注意事项以及试后注意事项等五大部分,是科举时代的应考宝典。其中,备考事项是《饯秋试诗》开篇内容,对古代科举考试乃至今天的各种考试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饯秋试诗》作者认为,考生的考前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习静”、“却病”、“检点物什”和“棲神”四个方面。其中,“习静”、 “棲神” 和“却病”为调节考前身心状态,“检点物什”为防止考前带入禁忌物品。
首先,考生在考前必须调神静气,保持身心的空灵状态,见《习静》诗:
胜负今朝尚未分,要将静镇摄纷纭。
此心第一宜空洞,未见题时漫作文。
作者对此解释道:“场前酬应,势难概却。择其可却者却之,务使此心静虚,一切得失之见,不可横于胸中。士人临场有勉强记诵者,有日夜作文不休者,有摹仿主司乡、会墨者,有于初八日入闱后,垂帘仰卧,预想明日出何题作何文,辗转寻思,通夕不寐者。凡此之类,皆自扰也,须一扫而空之。”
此外,同属调气养神方面的诗作还有《棲神》:
入闱静坐且垂帘,帘外喧阗君莫顾。
号舍虽多识面人,风檐不是谈心处。
因为乡试是一场高强度、高难度的智力竞赛,士子在考前必须排除一切内心杂念和外界干扰,保持心境的静虚空灵,思绪神游八极,这是考试成功的必备前提。
单单调节好心境还不够,保持身体健康、防止生病同样是闱场成功的重要前提,如《却病》诗所言:
午枕贪眠梦亦昏,夜窗苦读神先耗。
棘闱不许外人来,惟有病魔寻得到。
作者认为:“七八月间,雨旸寒暑,倏忽而变,起居衣服摄卫最难。此时不可放佚,放佚则昏。亦不可勤苦,勤苦则惫。久视病目,久读耗气,久卧困脾,多饮昏志。瓜果之属,尤宜节之。稍有不检,则痢疟诸疾随之而至,虽平日健于文者,亦难尽展所长矣。”作者从天气变化、身体调养和饮食起居三个方面对试前却病养生之道进行了详细指导。
科举制度使任何儒士文人都对金榜题名充满渴盼。有少数不法分子不惜铤而走险,希望通过与考官暗通关节、替考、夹带、换卷等作弊手段而侥幸成功。为保证科考的公平公正,清朝统治者不惜对考试作弊治以重典,绝大多数科场血案都与此有关。因此,防止夹带嫌疑成为考生备考必须当心的重要事项,《检点物什》诗即因此而作:
自家行李自家搜,怀挟须防荷校羞。
莫道旁人搜不出,到搜出后便垂头。
清代科举考试对搜检要求相当严格,“考试功令,不许夹带片纸只字,大小一切考试皆然。”考生的衣帽、考篮、笔砚及携带的食品等一切可能藏弊之处,均需严格搜查。乾隆时期,搜检官在搜检时甚至连考生的内衣内裤都不放过。《检点物什》诗即告诫诸生应考时须慎重从事、洁身自爱,切勿粗心大意或怀抱欺蒙侥幸之心以期获售。一旦事发,则噬脐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