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研究生 陈 鹤
多数历史学家认为: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创设进士科,是科举制建立的标志。这一制度为后来的历朝所继承并加以完善,一直延续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其间经历了将近1300年的时间。在后来各朝日益复杂的科举环节之中,最受万众瞩目的——无疑是被称为“金榜题名”的殿试。唐载初元年(690),武则天在洛城殿策问贡士。杜佑在《通典》中便据此认为:“殿前试人自此始。”但是这样的殿试在整个唐朝只是偶尔为之。而殿试作为一种制度正式设立应在北宋太祖年间。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和《宋史》等文献记载,宋太祖开宝六年(973)三月辛酉,新考中的进士宋凖等10人和“诸科”28人到讲武殿拜谢宋太祖。所谓“诸科”,是指除进士科以外的考试科目,如《五经》、《三礼》、《三传》、《三史》、学究、明法等。太祖发现进士武济川、《三传》(即考试《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刘睿“材质最陋,应对失次”,于是将他们罢黜。太祖又进一步了解到,武济川是翰林学士李昉(925-996)的同乡(两人都是今河北饶阳县人),而李昉正是这届省试的“权知贡举”(主考官),怀疑其中存在暗箱操作之类的黑幕。恰巧这时未曾被录取的考生徐士廉敲响了登闻鼓,状告李昉徇情舞弊,在录取中“取舍非当”。太祖询问另一位翰林学士卢多逊的看法,卢也表示曾听闻这届省试的黑幕。太祖当晚在殿廷召见诉屈者,徐士廉建议举行殿试。徐上奏说:如今天下军队的将领都由皇上亲自选拔,没听说过有什么异议;而从儒生中选拔官吏的权利,皇上却放手交给他人,这样做最容易引起人们的疑虑。总而言之,徐士廉希望太祖像选拔武将一样,亲自从儒生中选拔官吏。
太祖当机立断,采纳了这一建议。他在查阅本届省试下第的考生360人后,从中选出了195名。又于12天后,让他们与宋凖等人一起在讲武殿考试诗赋,题目为《未明求衣赋》、《悬爵待士诗》。太祖亲自批阅,选取进士26人,徐士廉恰在其中,《五经》等诸科共101人。至此,真相大白,主考官李昉受到了贬官太常少卿的处罚。从此,殿试制度正式确立,与“发解试”(即后来的乡试)、“省试”一道,形成了“发解试(乡试)——省试——殿试”的阶梯型科举模式,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成为中国古代社会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宋太祖曾自鸣得意地告诉近臣:过去“科名多为势家所取,朕亲临试,尽革其弊矣”。仔细推敲,所谓“尽革其弊”纯属夸张之辞,但皇帝亲自主持殿试,确能起到抑制世家大族和主考官员徇情枉法的作用。由于皇帝的亲自参与,殿试的政治含义和社会关注度大为提升,从而产生了诸如陈世美参加殿试,中状元后“抛妻弃子”之类的传说故事,这恐怕是当初宋太祖所始料未及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