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那场高考

发布时间:2007-05-23 期号:
  1977年,我亲身经历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场考试。时光虽已过去了30年,但复习考试的一幕幕却总是在我眼前闪现,成为我人生中一段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常常激励我与命运抗争,鼓舞我为事业奋斗。
  从武冈二中高中毕业后,我回乡当了农民,凭着有点文化,在生产队里干一些记工员、植保员、保管员之类的工作。1977,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头号新闻发布恢复高考的消息时,我正和几个伙伴在公社一块宽阔土地上撅着屁股使劲挖土。听到这个消息,我一下子就呆了,眼泪夺眶而出。我和伙伴们说:“这下我们又有希望了。”我终于等来了机会,当时那种感觉,就像总是在黑夜中行走,前面突然冒出亮光一样。
  没有其他念头,赶紧复习准备吧。
  我所在的乡村偏僻落后,没有人知道这次高考应该复习些什么、怎样复习,一时间大家手忙脚乱。晚上收工回家,翻箱倒柜找复习资料。那时候的书很简单,物理书只有电流电压、水泵的知识,数学课本连韦达定律都没有。父亲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一本复习资料,却也非常简单、肤浅。
  当时上级有规定,参加高考的知识青年可半天劳动、半天复习,可生产队那时正组织生产大会战,白天不能脱产,这可把我急坏了。我没有学过历史、地理,只好准备报考理工科。事实上,就算短短时间全部用来补习语、政、数、理、化等课程,那也是不可能的。本来就只有1个多月的复习时间了,白天生产队还要你出工,时间就更不够用了,可又有什么法子呢?当时,我是凭着“不到黄河心不死”的狠劲,每晚“头悬梁锥刺股”般地复习到深夜。
  每天晚上是我宝贵的复习时间。那时农村没通电,只好在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下复习。时值初冬,屋外北风呼啸,屋内冷冻难忍,我就经常坐在床边,身上披着一件旧棉衣,双脚缩在被窝里,一边看书,一边取暖。有时看书看得困了,打瞌睡时手中还紧紧攥着课本,生怕别人抢去似的。为了不让自己睡着,复习时就经常用凉水洗脸,冷水刺激一下,人就清醒几分钟,利用这短暂的空隙,又记上一个词语或背几个数理化公式。母亲一会儿小心翼翼地给煤油灯加油,一会儿蹒跚着走到我跟前为我双脚压紧被子,以防冷风灌进被窝。有时父亲搬条矮凳坐在门口,背对着我小口吸着“喇叭筒”,不时把贸然闯进门来的鸡、狗等驱赶出门外。复习中有时看到忙碌的母亲和父亲眼泪不禁就出来了,总想要争口气,考上大学。
  复习的那段日子里,我每天都是凌晨一两点钟才睡,五六点钟就起床了,经常脸也顾不上洗就先看上一两个小时书。
  考试的日子终于来了,考场在公社“五七”中学,设置了20多个考场,有1000多人参加考试,就好像关闭了十多年的闸门一打开,千军万马蜂拥而上。
  我参加了理工科的数学、语文、政治、理化(物理和化学共一张试卷,总分100分)考试,还考了外语(不计总分)。语文试卷的第一道题是拼音,拼读成汉字“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作文题是《心中有话向党说》,我感慨万千,写成了一篇抒情散文,内容还算充实。高考完后回到家里,回想一下考试题目和做题过程,感觉考试题目总体上不太难,但由于掌握的知识太少,准备不够充分,心想可能没希望。考完之后,一些考友在一起议论。他们都说题目容易,考得很好,可我觉得考得不理想,索性不去管它了,每天继续在生产队出工。
  高考后大约20多天的一个晚上,我在学校玩,与夏中仁老师烤着火,正在聊天时,忽然区广播站播出:“现在公布高考上线名单……夏晓山”名单中竟然有我的名字!听到这个消息,好像范进中举一样,我当时的感觉就像通电一样,全身顿时麻透了,那个激动劲儿别提了。当天晚上我一夜无眠。
  我的考试成绩出来了,语文、政治都是80多分,而数学只有42分,理化 40分,总分超过最低分数线40多分,英语只考了25分。
笔试录取名单公布后不久就是体检。体检那天,我特意穿上母亲为我连夜缝制的新衣裳,兴奋地去参加体检,边走还边哼着小调。到武冈城时遇到一老乡挑着重担,看他挑得吃力,一时兴起便帮他一口气挑了两公里。紧接着上人民医院体检。体检时,意外出现了。不知是运动过量还是过于兴奋或紧张,检查多次都是心跳过快,血压过高。医生叫我休息一会儿再量。他越这样,我越紧张,这样反复了几次。医生无奈地摇了摇头,体检未过关。我尽管成绩过关,却被体检刷下来了。
  遗憾归遗憾,但我还是不气馁。1978年,我再次踏入高考考场,顺利通过了文化考试关,通过了体格检查关,继续求学深造的梦想也终于成为现实。
  (夏晓山,湖南新邵县常务副县长)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