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 白
宋健,1931年生于山东省荣成县。控制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工程院院长。
乙白:作为科学家和党的高级领导干部,你一向特别关心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工业化是一个与教育、特别是与职业技术教育关系密切的问题,您怎样看待这种关系?
宋健: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尽管我们一直在为此努力并不断取得进步,但客观上我们仍然处在工业化的初期,一些大的工业化设施远没有建成,城乡的机械化水平还不高,大量有市场需求的工业产品我们还没有人做、不会做,仍靠引进,或者开发能力很弱。即使进步较快的造船业,配套的装船设备自给率也只有一半左右,就是市场需求旺盛的快餐机械也做不到批量供应。特别是我们还有70%的劳动力在农村,许多农产品的产后加工设备还主要靠引进,畜牧业奶制品的配套生产设备也几乎是空白。
应该说这几年的教育发展是很有起色的,已经大大推动了普通高中教育。但是,工业化、现代化所需要的人才不光是研究生、本科生,更需要一大批有各种专门技术优势的人才。
谁来培养大批高质量的劳动力?我想这就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功能和舞台。
乙:听说有的单位,拿出技术要求较高的设计图纸,却没有人能做得出样品,不得已,只好把退了休的八级技工请回来。这是否说明某些行业中高级专门技术人才的不可替代性?
宋健:确实如此。在工业化、现代化社会中,即使普及了大学,也不可能人人都去当干部、搞研究,人才市场上已经显示出专门技术人才比研究生、本科生更受欢迎的例子。现在各行各业都在向现代化、信息化发展,教育再不抓紧,劳动力就会成问题。
乙:没考上高中、大学的学生以及他们的家庭,对中专、职高、技校、甚至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总是缺乏热情,您对此怎样分析?
宋健:毕业生不大愿意报考职业技术类学校的原因,我想有旧的传统观念的影响,有职业技术教育水平不高的原因。
我曾到职业技术高度发达的德国和西欧国家考察访问,德国一向以他们发达的职业教育骄傲。青少年在上完中学后,绝大部分人接受双元化的职业培训,大约有四百多种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职业培训在其教育和劳动体制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德国,受过职业教育的人享有较高的工资、待遇,受社会尊重,政府和社会组织经常奖励一些依靠专门技术创造突出效益的人。德国的职业教育被公认是世界上做得最好的,在那里,接受职业培训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尚,人人都以有某种职业技能为荣,专业技术人员受到特别尊重。在其他一些发达国家,高中毕业甚至大学毕业生去读职业学校的也大有人在。
我国有乡镇企业2500万个,有的企业连一个受过职业培训的职工也没有。这些企业应按建立相应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水平的指标要求,实行国家的持证上岗制度。
随着知识密集型企业的增加,工人的成分也会发生变化。有些国家的白领人数已经超过蓝领,也在生产线上,因为那些生产线上的工作只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能胜任。高质量的劳动力才能代表先进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