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我的二度高考
发布时间:2007-03-19
期号:
1987年,我高中毕业,正赶上江西省高考制度改革,以往的高考预考被取消,实行中专和大专分开报考分开录取的二“龙”政策。考虑到自己当年英语底子薄,我毅然选报了文科类中专(不考英语),从此便理直气壮地掷下恼人的abc埋头攻读“语数政史地”五大科,遗憾的是当年中专学校招生太少,报考者又多,以致于中专的录取比率几近10∶1,大大低于当年大专3∶1的录取率。
面对这一残酷现实,我只有无奈和感慨,心中竟不知不觉背起一份沉甸甸的惊惧和不安。说实话,那年高考并不难,但我心理压力太大,考前经常失眠,整日昏昏沉沉,考试成绩自然不佳,离录取线尚差一大截,其实,当年班上56位同学,也才考取了5位。
那年的暑假特别难熬。当时也不像现在一样盛行打工潮,农家子弟除了读书,恐怕再没有更好的出路了。我毅然选择了复读。无奈当年想跃龙门的落榜生太多,上级又有红头文件下来说是不能办补习班,我的母校(县一中)不得不缩减人员择分编班。这次编班,被大家戏称为高考“二次录取”。
我这个分数不高的农家子弟自然被拒之于“高四”门外。一气之下,我背起行囊回家自学。在家自学的那1个多月,我很是刻苦,但也无聊。倘若不是舅舅,我也许会一直这样自学下去,直至高考。舅舅是福建宁化人,与我家虽分属二省,其实仅一山之隔,相距也不过50多公里。舅舅建议我转入宁化去读,把户口和学籍也一并转入,说那边招生数大,录取率高,易于考取。
在舅舅的张罗下,我踏上了背井离乡的求学之路。我所读的宁化二中虽地处乡镇,但也是一所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牌名校,对像我一样的外来学生很欢迎和照顾,在那里,我也确实遇见了很多像我一样有着雄心壮志求学无门的老同学老乡邻。
旧课本新环境,我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决定一切从头开始。遗憾的是,一年的起早摸黑苦苦打拼,我还是与大学梦擦肩而过。就在我欲哭无泪时,班主任范老师兴冲冲地告知我已上了福建师大委培线,问我是否愿意自费委培。想到家中的困境,我犹豫了。赶紧打电话征求父亲的意见,没想到父亲竟满口答应,说只要我自己愿意,钱的事甭操心,哪怕砸锅卖铁,家中也要供我读书。听到父亲的话语,我流泪了。
就这样,我幸运地成了福建师大的一名委培生,毕业后也一直留在宁化任教,一晃近20年过去了。福建宁化,成了我的第二故乡。而家乡石城,一切尽在魂牵梦萦间。
往事如烟,很多事情早已淡出了我的记忆,但高考,我人生历程中的两次高考,却已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上,令我回味,令我感慨,时时激励着我,催我奋进。
(福建省宁化县安远中学 赖全平)
面对这一残酷现实,我只有无奈和感慨,心中竟不知不觉背起一份沉甸甸的惊惧和不安。说实话,那年高考并不难,但我心理压力太大,考前经常失眠,整日昏昏沉沉,考试成绩自然不佳,离录取线尚差一大截,其实,当年班上56位同学,也才考取了5位。
那年的暑假特别难熬。当时也不像现在一样盛行打工潮,农家子弟除了读书,恐怕再没有更好的出路了。我毅然选择了复读。无奈当年想跃龙门的落榜生太多,上级又有红头文件下来说是不能办补习班,我的母校(县一中)不得不缩减人员择分编班。这次编班,被大家戏称为高考“二次录取”。
我这个分数不高的农家子弟自然被拒之于“高四”门外。一气之下,我背起行囊回家自学。在家自学的那1个多月,我很是刻苦,但也无聊。倘若不是舅舅,我也许会一直这样自学下去,直至高考。舅舅是福建宁化人,与我家虽分属二省,其实仅一山之隔,相距也不过50多公里。舅舅建议我转入宁化去读,把户口和学籍也一并转入,说那边招生数大,录取率高,易于考取。
在舅舅的张罗下,我踏上了背井离乡的求学之路。我所读的宁化二中虽地处乡镇,但也是一所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牌名校,对像我一样的外来学生很欢迎和照顾,在那里,我也确实遇见了很多像我一样有着雄心壮志求学无门的老同学老乡邻。
旧课本新环境,我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决定一切从头开始。遗憾的是,一年的起早摸黑苦苦打拼,我还是与大学梦擦肩而过。就在我欲哭无泪时,班主任范老师兴冲冲地告知我已上了福建师大委培线,问我是否愿意自费委培。想到家中的困境,我犹豫了。赶紧打电话征求父亲的意见,没想到父亲竟满口答应,说只要我自己愿意,钱的事甭操心,哪怕砸锅卖铁,家中也要供我读书。听到父亲的话语,我流泪了。
就这样,我幸运地成了福建师大的一名委培生,毕业后也一直留在宁化任教,一晃近20年过去了。福建宁化,成了我的第二故乡。而家乡石城,一切尽在魂牵梦萦间。
往事如烟,很多事情早已淡出了我的记忆,但高考,我人生历程中的两次高考,却已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上,令我回味,令我感慨,时时激励着我,催我奋进。
(福建省宁化县安远中学 赖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