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酸科举

发布时间:2009-07-01 期号: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硕士生  李晓光

      在科举时代,中举者是幸福的,他们是分子,可是大多数科举参与者只能沦为分母。为了追求书中的“颜如玉”、“黄金屋”,一代代的士子们,不断重复着祖先的落第之痛。
      读过《儒林外史》的人,难以忘却周进这个老童生。他受了大半辈子屈辱,后来跟随一些买卖人到贡院观看,一阵心酸,一头撞在号板上,不省人事。
      《儒林外史》里面叫进的考生不止这一个,还有个更出名的“范进”。为什么他们都叫进?是父母童年时就寄予莫大的希望,希望他们能够考中进士,最起码能够“学有进步”。
      唐朝有这样一则故事:
      苗给事子赞应举次,而给事以中风语涩,而心中至切。临饯,又疾亟。赞乃为状,请许入试否。给事犹能把笔,淡墨为书曰:“入!入!”其父子之情切如此。(《刘宾客嘉话录》)
      这真是一则传神的小品。苗给事名字叫苗粲,是个老练世故的官僚,在官场中混了许多年。他懂得科举入仕对保持门风家世是何等的重要,因此即使得了中风病,连话也说不出来,但听说儿子要进考,就急忙叫人给他一支笔,写了两个“入”字。有其父乃有其子,苗粲的儿子也顾不得侍奉病情危急的老父亲,赶紧入闱应试。苗粲与周进时代不同,身份地位不同,但他们的精神状态与思维方式却又何其相似?
      唐代的公乘忆,为了参加科举考试,和妻子分居十多年,考了将近三十次还不中。十多年后回家,竟然老到认不得妻子的长相了。
      唐代进士科所取的人数,前后期有所不同,但大致在三十人左右。据统计,录取的名额约占考试人数的百分之二三。明经科较多,约一百人到二百人之间。进士、明经加起来,也不过占考试者总人数的十分之一。可以想见,风尘仆仆奔波于长安道上的,绝大部分是落第者。公乘亿考了将近三十次,还有的则是终生不第。
      不妨再举一例。北宋初年人钱易,写了一部名为《南部新书》的笔记,多记中晚唐的学子情事,其中有一则说:
      杜羔妻柳氏,善为诗。羔屡举不第,将至家,妻先寄诗与之曰:“良人的的有奇才,何事年年被放回。如今妾面羞君面,君若来时近夜来。”羔见诗,即时回去。
      在柳氏眼中,丈夫的才奇不奇,是以是否及第为标准的。没考中,就不要白天回家,言下之意是嫌丢人。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