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李 力
1905年科举废止,“改变了教育发展的导向,使考试的重心由考‘官’转向考‘学’,新式学校教育的地位出现历史性转折,由此奠定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根基。”如果说有人能够成功地体现中西两种教育制度之所长,并在其培养下均取得了不菲的成就的话,蔡元培可谓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他身上,科场翘楚的身份并没有成为他接受新科学和新教育的桎梏,反而成为他日后跻身融会贯通中西学术的大家的传统知识资本。同时,他既没有科场失意犹自哀怜的嗟叹,又没有因为科场高中而闭目塞听、一味排斥西学。因此,他的有关科举考试的观念理应较为全面,更具说服力,也能够折射出废科举前后知识分子关于科举考试态度的变化。
大概是自身尚属科场中人的原因,蔡元培在科举废止前所写就的文章,并未对科举考试制度表现出反对或消极的态度,甚至还专门针对科举考试改革适时地为应考者选编文集,例如他曾在《文变》一书的序言中这样写道:“方今科举易八股为策论,乡曲士流,皆将抱古文选本为简练揣摩之计。……不揣固陋,搴当世名士著译之文,汇为一册,而先哲所作,于新义无忤者,亦间录焉。”
1907年蔡元培首次赴德留学,开始了其系统接受西学的历程,在此后的许多场合中,他都或多或少在演讲和文章中提及科举考试,主题不外乎是在疾呼新教育之必要和优良的同时,将科举考试作为对立面加以比对和批判。
随着外部的革命发生和自己系统接受西学的训练,蔡元培在除旧布新的过程中逐渐抛弃科举考试观念。
首先,他认为中西医学应相互取长补短,相得益彰,这反映了蔡氏如何看待中西学关系的问题,对此的态度就直接决定了其对待科举考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经典教育的态度;其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直是儒家所推崇的修身和为人处世的良好格言,也是支撑着绝大多数士子一次又一次应考的精神支柱,但是,蔡元培却在对西方伦理学和美学有过系统研究之后,仍然将其定位于美育的重要功能之一,不能不说明儒学之于蔡元培的影响至巨,而这也不经意地表明了传统的儒家教育在其心目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
蔡元培一方面对科举考试进行鞭挞和指责,另一方面却又隐约表达出对中国传统学问的珍视。于是就形成了他对科举考试制度的批判和对儒家教育的珍视的矛盾现象。其实,这种观念上的内在矛盾性不仅体现在蔡元培身上,而且在许多为人熟知的学术大家身上都有明显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