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开殿试先河

发布时间:2009-04-27 期号:

赵蓁茏

  武周王朝是武则天毕生为之奋斗的心血所在,她希望武周王朝能够繁荣强盛、万世永昌。治国之道,首在用人。武则天在以铁血手段打击、消灭支持李唐王朝势力的同时,通过科举大胆、破格用人,为武周和盛唐时代选拔了大批人才。唐代取士的三大途径是科举、门荫和军功,武则天最为看重的是科举,特别是皇帝亲自主持的制科考试。科举史上的“殿试”也被认为是从其亲自主持的策问开始的。
  正如中唐时人沈既济所说,“及永淳(682—683年)之后,太后君天下者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遐久,浸以成风。”
  这一时期,因科举晋升的名人很多,以宰相而言,武周朝就有狄仁杰、张柬之等11人。唐玄宗开元年间的名相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都是武周时期科举所取的进士或明经。
  进士科由隋炀帝首创,唐朝初年并未受到重视,地位低于明经科。明经科主要考查儒家经典,进士科则考查时务策文,而衡量策文的标准主要不是文章内容,而是词华文采。武则天建立武周政权无法从儒家经典中找到合法的理论依据,因此她的眼光落到了进士科上,大批录用参加进士科考试的寒门士子。在武则天的大力倡导下,以文辞为主的进士科越来越为朝廷和世人所重,进士科和文学的结合日益紧密,浪漫飘逸、恢宏大气的盛唐文学于此孕育。这一时期科举出身的著名诗人就有王勃、杨炯、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刘希夷、陈子昂、贺知章、王翰等。另外,大史学家刘知几、大画家李思训、大书法家薛稷,也都是这一时期经由科举进身的。
  随着唐代民间文学逐渐融入进士科考试的内容中,制举也日益突出文采了。制举就是由皇帝下制诏举行的不定期考试。考官由皇帝临时任命,皇帝有时还会亲临考场,及第者成为天子门生。武则天自临朝称制开始便频繁地举行制举。载初元年(689年)二月,武则天在东都洛阳洛城殿亲自策问天下贡士,被后世认为是科举史上的“殿试”之始。虽然这只是皇帝偶而为之,亲自代替了主考官,和以后宋代确立的殿试制度并不相同,却很突出地表现了武则天对科举取士的重视。为了这次殿试,武则天提前一年就下诏让文武百官五品以上者荐举贤才,特别注明人数不限多寡。及至考试正式开始时,由四面八方赶来应试的考生足有万名之众,云集洛城殿。武则天急需选出能为武周政权服务的人才,因此非常重视这次殿试,亲自临考,所问都是她时时思考的时政问题。因考生上万,科目又多,考试持续了数日之久,可谓盛况空前。在这次殿试中,青年士子张说脱颖而出,他文笔俊秀、言辞锋利,文采飘逸,直指武则天重用酷吏之弊。武则天钦点其为对策天下第一,当即拜为太子校书,从此步入仕途。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