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里的动画

发布时间:2009-04-07 期号:

北京考试报特约北航学生记者 曹 越

  童年的我们像一张张白纸,我们的眼球最初接触到的动画片最先在上面画下了符号。这些符号留下深刻的痕迹,驻扎在我们的心里,成为一个个小小的梦想。成为一个时代的印记,成为一代人独有的集体记忆。
  我们曾经深切地感受过国产动画片的辉煌时期。短短14分钟的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恐怕奠定了几代人心目中动画片的基调。
  记得小时候,我们没有专门的少儿频道,但是只要锁定中央六台,每天中午都能享受一道国产动画片的大餐。
  看《阿凡提的故事》多是在吃午饭的时候,情节紧张的时候我总是忍不住呆在那里,筷子停在半空中,嘴里的饭也不嚼了,两眼死死地盯着屏幕,以至于多年后妈妈回忆起我吃饭时的这点坏毛病时还颇有微词。她哪里会知道,我看到聪明机敏的阿凡提智斗贪心的坏人时内心充满了多少满足感。于是在那个年代里,一种“心地善良的好人总是会战胜坏人”的认同感逐渐在心里形成了习惯,最终内化为我成长过程中最核心的意识。
  现在想起《邋遢大王》还会忍不住笑出声来,因为爸爸妈妈总喜欢拿小邋遢来“借题发挥”,他们连逼带哄地“威胁”着:“要是饭前不洗手,就会变得像小邋遢一样,没有人会愿意跟你做朋友的。要养成日常生活中好的卫生习惯。”就在那么一丝丝不情愿中,我人格中最基础的东西被一点点地建立起来。 
  还不怎么懂事的我牢牢锁定了播放动画片的频道。里面的小人、小动物的颜色越来越鲜艳了,好多奇奇怪怪但却很有意思的形象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蒙着面罩的乌龟居然可以用武器英勇对抗敌人;一只大嘴巴蓝色的猫居然能从口袋里掏出形形色色有趣的东西;穿过广阔的天空,勤奋勇敢的好少年阿童木来了;山的那边海的那边住着的可爱的蓝精灵也来了。
  那个时候,外国动画片衍生出来的产品充实了我们的玩具,也使得许多家长头疼起来。念初中时,学校旁边有着数家小卖部,他们总是用最新最全的动画片相关产品作为自己竞争的优势。“第一家店又出了新的机器猫的贴纸”,“樟树旁边那家店老板帮我留了一张崔弟的海报”。同学中,是否能集齐一整套圣斗士或者一整套美少女战士的贴纸成了有没有能力的标志。
  而我每次跟妈妈逛街的时候,总是拽着机器猫的小圆手不放,可怜巴巴地望着妈妈,满眼的渴望。妈妈总是很有经验地用“黄金拒绝定律”对付我,假装要把我留下自己回家,而这时我的内心会小小地动摇一下,于是妈妈就瞅准了这个时机,将我一把拉出玩具店。童年拥有动画片里的玩具的梦想总是在与妈妈的“斗争”中实现或落空的。
  暑假去妹妹家,阿姨为她报了3个课外辅导班,于是整个周末就很少能有空闲的时间了。她小声地向我抱怨着:“姐姐,我想看《水果篮子》,但没有时间,妈妈说不完成作业就不让看。”望着她带着厚厚的眼镜儿,我不禁心生同情。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