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三学生家长 临 索
高考的气氛一天比一天凝重起来,可看不出儿子有一丝的紧张劲儿。每天,他按时出家门,不慌不忙地骑着自行车去上学。下了晚自习回到家后,他一边吃着夜宵,一边打开收音机,悠然地听着《博闻天下》。他越是这样,我的心揪得越紧。我不知道他这是故作姿态给我们看,还是真的压力不大。
儿子一天天地长大了,我却越来越摸不透他了。
前些日子,他把自己晚上在家学习用的椅子挪到一边,从储藏室里找了一把准备当废品卖的小圆凳,坐在上面看书。我想他一定是嫌椅子不舒服,便准备给他买把“老板椅”,坐得舒服点儿,可以缓解疲劳。我把这想法和他一说,他却沉着脸,只说了两个字:“不买。”后来,我终于找到一个机会问其原因,他说:“这不是很简单的道理嘛,坐得舒服了,容易犯困,老想睡觉。坐硬板凳才能保持精力集中。”原来如此。
几个月前,我发现儿子添了个毛病,早晨起床后,不立即去洗漱,总要到窗前发一阵呆。对此,我十分不满,批评了两次。他不反驳,但就是不改。前两天,他参加高招体检回来,一进门就说:“真棒!我的视力真的没下降。”接着,他凑到我跟前,神秘地说:“知道什么原因吗?”我摇摇头。他得意地说:“我每天早晨练十分钟的远眺。嘿,这招儿还挺灵!”
一次,不知儿子从哪找来几粒小石子,放进一只喝水的玻璃杯里,用水泡着。都多大了,到什么时候了,还有心思玩这玩意儿。我想发火,但忍住了。没想到两天以后,我在整理他的书桌时,发现玻璃杯底下竟压着一张纸条,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每一粒石子,代表一种美德:勤奋、智慧、诚信、坚忍、宽容。”
记得儿子上初二时,学校组织生日纪念活动,要求家长给孩子写一封信。于是,我给儿子写了一封长达4000多字的信。信中叙述了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和喜悦,也讲述了几件令人难忘的往事。如,在他两个月大的时候,一次他爸出门倒垃圾,不小心把门带上,把他一人反锁在家里。他爸担心他发生危险,情急之中,不顾自身安全,从五层楼高的邻家窗户爬到自家窗户,翻进屋里。还有,一个大雪天,路滑车堵,我只好骑车带他去幼儿园。一路上摇摇晃晃地总算平安地把他送到了,而我在回去的路上却摔伤了胳膊。我在信中还夸了他,表达了对他的期望。那天活动结束后,儿子回到家,两眼红红的。“妈妈,谢谢您写给我的信,太感人了。”说着,他竟又哽咽了。他说,读这封信时泪流满面,旁边的同学劝他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嘛,至于吗?他说:“那是未到伤心处,如果你父母给你写这么感人的信,你能不落泪吗?”我没想到,就是这样一封普普通通的信,居然如此打动儿子的心。至今,那封被泪水弄得皱皱巴巴的信,还被当作宝贝似的收藏在他的抽屉里。
转眼间,儿子到了18岁。学校举行成人仪式,也要求家长给孩子写封信。高三的孩子,已经完全不像小时候那样,对父母无话不谈了。写信倒是拉近彼此距离的好机会。儿子也很重视这封信,几次提醒我,不要误了写信。于是,我连续几个晚上倾心给儿子写信。为使儿子有点新鲜感,我特意采用诗歌体,写了一首长达8000字的阶梯诗。我想用我的爱和厚望,再一次打动儿子的心,激起他的紧迫感,鼓励他奋力拼搏,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去实现他的理想。在这首诗中,我赞美了峰的挺拔、松的伟岸、天的旷阔、水的柔情,希望他做一个有志向、正直、坚毅、善良、勇于拼搏的人。结尾处,我用一只苍鹰振翅向碧空中飞去的画面,隐喻儿子不屈不挠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我被自己对儿子的期望深深地激动着,我感到我的血在我的笔下喷涌。
那天成人仪式结束后,我仔细地观察着儿子的表情,却没有发现任何不寻常。我很意外。倒是儿子先说话了:“妈,您这封信写得不如以前那封,您在诗里讲的都是大道理,这些,我全懂。”我不介意儿子对我这首诗的评价,但在乎的是,我竟然不知道儿子需要从他的母亲这里得到什么!
还有两个多月就要高考了,儿子每天依旧是不紧不慢的样子。要知道,他的学习成绩仅仅是年级的中等水平,这与他从小想搞航天研究的理想之间存在着多么巨大的落差。我不知道他到底是怎么想的,只是这两天又在他桌前发现了一个小贴士:“最后冲锋,死拼到底”。
我的儿子,妈妈怎么才能读懂你呢?